【昭陵】

  明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隆庆皇帝朱载垕及其皇后李氏(明穆宗孝懿庄皇后)、陈氏(明穆宗孝安皇后)、李氏(明穆宗孝定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天寿山陵区大峪山的东麓。
  昭陵的地下玄宫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原系世宗朱厚熜为其父母所建,后搁置不用。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皇帝崩,因生前未建寿宫,为省时、省力、省开支,经大学士张居正及礼、工二部审定,认为将大峪山下这座现成的玄宫稍事增筑,陵园就可大功告成。六月十五日,万历皇帝下诏营建驾崩的先帝陵寝于大峪山东麓。七月,封闭的地下玄宫被打开,随即开始增建陵园的地上建筑。万历元年(1573年)六月,地面工程竣工,用时1年。
  昭陵占地约34,600m2,陵寝制度基本沿用泰、康诸陵,平面亦呈前方后圆形状,但也有其自身特点。
  昭陵的“祖陵孙用”在明陵中非常特别,这种利用为别人所建的玄宫来埋藏帝后的情况在明代仅此一例。
  从昭陵开始,明清皇家陵寝中开始出现“哑巴院”。明代,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宝城内的封土都是从宝城内环形排水沟以内开始起冢,墓冢呈自然隆起状。而昭陵宝城内封土基本与宝城墙等高,墓冢正中呈上小下大圆柱形,封土前部多了一道拦土墙,它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形成了一个状似月牙的城体,俗称“月牙城”,城内的院落因较封闭,故又被称为“哑巴院”。
  昭陵陵园建筑由于施工不细,一年后便出现问题。祾恩门、祾恩殿及墙垣等处地基相继沉陷,非常严重。万历三年(1575年)二月,工部左侍郎陈一松奉命提督修理昭陵工程,七月完成。营建昭陵耗银百万。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前后两次修建,共用银150余万两(不含嘉靖时营建玄宫的费用,如算上嘉靖年间营陵的费用,其总用度至少在200万两以上)。
  明朝灭亡后,昭陵屡遭破坏。1644年明末清初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康熙三十四年(168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雷电交加,祾恩殿和两庑配殿遭雷击起火,护陵人员拼命扑救,结果只保住了两庑配殿,祾恩殿被彻底烧毁。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及祾恩门又相继残损。
  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对明十三陵进行大规模修缮,在修缮昭陵时将有些建筑改变了原有的规制,如:祾恩门缩小间量,由单檐歇山顶式改为硬山顶式。祾恩殿改为单檐歇山式,不仅间量缩小,柱网分布也与旧制不同。明楼改为内发石条券顶结构,但斗拱的出踩数与旧制不同,从现存的永、定二陵明楼石刻斗拱形制看,上檐斗拱作单翘重昂七踩式,下檐作重昂五踩式,而修缮后的昭陵明楼上下两檐斗拱均作单翘单昂五踩式。另外,还将昭陵神功圣德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封塞了宝城的城台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0107』路直达城台。
  1987年4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昭陵地面建筑开始进行复原修缮。1990年8月完成了明楼木架结构和瓦饰的更换及祾恩殿、祾恩门、两庑配殿、神功圣德碑亭的复原修建。9月1日,昭陵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1991年至1992年又对陵宫外的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进行了复原修建。昭陵成为目前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为完整的一个陵墓。
  现祾恩殿内有明昭陵秋祭复原陈列,其中供奉着皇帝朱载垕和其三位皇后的牌位。正案前摆列着猪、牛、羊三牲。正案上摆放有酒壶、茶壶、爵、汤、饭、栗、角儿、枣、荔枝、胡桃、馒头、肉等116碗丰盛的供品。大殿西侧有铜制编钟、响石编磬各一套,东侧有琴、瑟等各种古乐器。左、右配殿分别有“明昭陵帝后史料陈列”和“明皇族墓葬史料陈列”。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

昭陵远眺

昭陵远眺

昭陵三座门

昭陵三座门

昭陵祾恩殿

昭陵祾恩殿

昭陵全景

昭陵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