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后,大权独揽,每天要亲自处理大量的政事。然而,皇帝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辅政体制。
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首先尝试设置四辅官,以年老耆儒及致仕退休官吏充之。四辅官对皇帝的辅弼效果并不明显,无法满足朱元璋对辅政的要求。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朱元璋下令废除四辅官。同年十一月,朱元璋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为翰林院官,仁宗时增设谨身殿大学士,这些大学士统称“殿阁大学士”。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主要任务为侍于皇帝左右,以备顾问。这时殿阁大学士的地位与作用尚不及翰林院学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廷重定官品,殿阁大学士与翰林院学士均为正五品,但大学士排在了翰林院学士之后。明成祖继位后,又在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设立内阁,选亲信大臣入值文渊阁,参预政务,因文渊阁在内廷,故曰“内阁”。至此,内阁制度最终形成,内阁也就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但是,明初的内阁尚非独立的机关,它既无官属,也不能直接统辖各部事务,对于朝政国事没有独立裁决的大权,而是奉诏办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阁权一代代的积累,逐渐突破了原先的规范,向宰相化的道路发展。仁宗至英宗时期,开始以六部尚书、侍郎兼任内阁大学士,并有了官属和相应的办事机构。当时,所谓“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官居内阁,执掌大政,始有“三杨用事,政归内阁”之说。仁宗继位初,以杨士奇为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武英殿大学士、杨荣兼谨身殿大学士,从名称上恢复了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制度。不过,这时殿阁大学士之权远重于洪武时期。宣德时期,内阁之下设立了诰敕房和制敕房,两房负责官员诰敕和皇帝圣旨等机密文书的誊录和底稿保管。当时,尚书蹇义、夏原吉与三杨(杨士奇等)一同“参与机务”,蹇、夏二人也取得了和内阁大学士相同的议行章奏等权力。正统以后,参与机务大臣一般为内阁大学士。明中后期,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内阁中又有首辅、次辅和群辅的区别,首辅位极人臣,甚至大部分朝政皆归其调度。内阁则一度成为全国行政中枢机构。永乐时,内阁初设之际,阁臣和部臣在同一权力层次,但自严嵩开始,便逐渐侵蚀部权,尤其是在张居正时期,部权尽归内阁,阁权也就凌驾于部权之上。然而,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毕竟没有宰相之名,按明制,内阁与六部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六部分理天下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大学士兼领尚书衔仅是虚衔,并不许其实际掌握六部事务。万历中后期之后,内阁权力从顶峰下滑,逐渐衰落。
内阁作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既有秘书处的性质,又有辅弼的责任,因此内阁大学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善拟文稿,以适应票拟批答的需要。明代大学士绝大多数为状元、榜眼、探花出身,又多从翰林官或翰林出身的六部尚书、侍郎中选任。二、必须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朝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