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
明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和明神宗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域大峪山东麓。
万历皇帝10岁登极,20岁时便开始为自己筹建寿宫。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卜选陵址11处,其间曾两次亲率文武大臣及风水术士赴天寿山择地,最后经两宫皇太后亲自阅视,正式定址于大峪山麓。在定陵的营建过程中,他先后6次到陵工视察。最后一次是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霜降节,率后妃恭谒长、永、昭三陵后,即带领大臣们阅视定陵宝城及玄宫,并在建好的地下玄宫内饮酒休息。
定陵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定国公徐文壁、大学士申时行为工程总指挥。兵部尚书张学颜、工部尚书杨兆总督工程。参加营建的工匠军夫每日达二三万人。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月地面建筑完工,用时6年,占地约180,000m2,耗银800万两。
定陵地面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制,其主体建筑由神道、地上、地下及附属建筑组成。神道从昭陵神道分出,途中建三孔石桥一座,现神路及桥均废。近陵处有单孔石桥三座,至今保存完好。桥后有碑亭,亭内竖无字碑一通。清初亭被毁,石碑保存完好。据《帝陵图说》记载,定陵第一道门(即陵门或外罗城墙门)原有朱门三道,重檐黄瓦,两侧还建有神厨、神库各5间。现今外罗城、朱门、神厨、神库均已不存。定陵第二道门即现在的陵门,三洞,单檐歇山式,保存完好。门两侧各有一掖门,现已封砌。进入陵门为第一进院落,迎面为祾恩门,面阔5间,进深2间。清初毁,乾隆年间重修,改为面阔3间,进深2间。后又毁,现仅存遗址。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至今尚存。过祾恩门进入第二进院落,正中为祾恩殿,面阔7间,进深5间。清初毁,乾隆年间重修,改为面阔5间,进深3间。后又毁,现仅存遗址。其左右亦各设随墙式掖门一道,至今尚存。祾恩殿后为第三进院落,建有棂星门、石五供,至今尚存。其后是方城、明楼及圆形宝顶。
定陵的附属建筑有衙署、祠祭署、宰牲亭、神宫监、神马房等,现除神宫监、神马房遗迹明显外,其他建筑遗迹均已不存。
定陵的建造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建筑规模宏大,其建筑规制本应仿万历皇帝的父亲朱载垕的昭陵,但实际上是仿其祖父朱厚熜的永陵而建,其中一些建筑的精美甚至超越了永陵。万历皇帝超父效祖的目的是想通过宏伟的陵墓建筑展示自己作为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体现皇权的崇高伟大。二是建筑用材十分考究,不仅有金丝楠木、汉白玉石和花斑石,而且还有专为定陵烧造的城砖——寿工砖以及地宫的铺地金砖。
195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对定陵的地下宫殿进行试掘,历时一年,试掘成功。定陵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的殿室组成,总面积约1195 m2。五座殿室之间有石门相隔,其中,前、中、后三室石门由汉白玉制成。门扇的正面雕刻铺首衔环和乳状门钉,纵横九排,共8l颗,与皇宫的重要建筑一样,取其阳数最大者,这反映了寿宫规制并不低于皇宫。石门设计符合力学原理,门轴一端较厚(约40cm),门边较薄(约20cm),加之半球形的轴端与门枕石的轴槽呈点状接触,减小了摩擦力,使石门开关起来更为轻便省力。为了固定石门,在门扇的上部还设有青铜管扇,管扇两端插在门券上部的石壁中。左右配殿及甬道共有四道石门。甬道石门较小,青石雕刻,门扇上无门钉,上端亦设青铜管扇。所有的石门背面与门铺首相对的地方均有凸起部分,用以承托顶门用的“自来石”,其中前室石门的自来石上有墨笔楷书:“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
前室没有任何陈设。中室陈设有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汉白玉石神座,神座前有黄色琉璃五供和青花云龙纹大瓷缸。后室是地宫中最大的一室。室内设有棺床,棺床上停放万历皇帝及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椁以及随葬木箱。左右配室的平面作横向长方形,室内无任何陈设。
经整理,定陵地宫出土文物3000余件,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的金冠、凤冠、衮服、百子衣、大碌带、玉带、金酒注、金爵杯、玉爵、三彩瓷炉及瓷觚、青花梅瓶、镶猫睛石金带饰等都是珍贵的文物精品。定陵地下宫殿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的帝王陵寝。1959年在原址建立定陵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