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陵】
明思陵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和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区鹿马山南麓。
思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帝陵。在崇祯皇帝入葬之前,这里原为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坟墓。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田贵妃去世,十七年(1644年)正月葬于天寿山陵域,然而地面建筑尚未成明朝已灭。三月在万岁山(今北京景山)自缢身亡的崇祯皇帝生前没有预建寿宫,遂只得将他与皇后一同葬入田贵妃墓中。为尽快打开田贵妃墓室,昌平州官吏奉命“即动官银催夫速开田妃圹,合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梓宫,四月初三日发引,初四日下葬,毋违时刻”。此时的昌平州已钞库如洗,只能依靠富绅捐钱雇人开闭田妃坟。《历代陵寝备考》记述了墓室情况:“田妃墓隧道长十三丈五尺,阔一丈,深三丈五尺。督修四昼夜至初四日寅时始见地宫石门。用拐钉钥匙推开头层石门,入内,香殿三间,中间悬万年灯两盏,陈设祭品。前有石香案,两边列五彩绸缎侍从宫人,生前所用器物衣服俱大红箱盛贮。东间石寝床一,铺栽羢羶,上叠被褥龙枕等件。又开二层石门,入内通长大殿九间,石床长如前式,高一尺五寸,阔一丈,田妃棺椁在焉。”初四日申时,崇祯帝后棺木送到。先将田妃棺从椁中取出,移于石床右侧,次安葬周后棺于石床左侧,最后将崇祯帝棺放入田妃椁中,安放在石床正中。棺椁前设香案祭器,待点燃万年灯后,关闭石门,填平隧道,入葬完毕。
清顺治年间,为笼络人心,清政府重新为崇祯帝举行丧葬礼仪,并扩建了坟园规制,将田贵妃坟园改为思陵,增置了享殿、围墙等地面建筑,并竖立石碑,至此皇陵规制大体完备。
思陵占地6,500 m2。陵前建有重檐碑亭一座,内竖神功圣德碑,上刻清顺治年间大学士金之俊奉敕撰写的《皇清敕建明崇祯帝碑记》。现亭已毁,但碑保存较完好。陵门左侧有清顺治年间的祭文碑一座。陵宫原由两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间,单檐,小椽柱,门左右各设角门一座(现已封砌)。门内建有享殿及左右配殿各3间。享殿有阶三道,无月台。殿内设香案一个,上陈青色琉璃五供及神牌。殿的明间设暖阁,有长槅六扇。暖阁中供三墓主,中为明思宗崇祯皇帝,左为明思宗周皇后,右为田贵妃。
第二进院落,前垣间设正门及角门。院内门北原建方亭一座,单檐,南面开一门,左右各有一窗。碑亭有榜额,书“思陵”二字。方亭内竖石碑,方座,座上雕龙。碑身上原刻“怀宗端皇帝陵”,碑首篆金书“大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清廷取消祟祯帝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碑文因之改刻为“庄烈愍皇帝之陵”。与其他陵不同,亭北设有两套石五供:前面一套是5个各自独立的供器,正中为香炉,左右为烛台,两边是花瓶;后面一套也有5件,分别取粘堆式石榴、佛手、桔、柿、寿桃五种供果之形,果下分别雕带座圆盘,再下为石供案。五供后石灰起冢,高四尺(相当于现在的120—130cm)。
清乾隆十年(1745年)、五十年(1785年)先后两次对思陵进行了修缮。尤其是乾隆五十年修缮时将方亭移到了石五供之后,并建起了无马道、宇墙的单面墙式的宝城墙、城台及重檐歇山顶式明楼,将享殿从原来的3间改成5间,宫门1间改为3间。
目前,思陵的地上建筑仅存遗址,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