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古松林
【清西陵古松林】
清西陵古松林
【清西陵古松林】
  清西陵古松林世称“西陵松海”,乃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十景之一。在蜿蜒的易水河畔、静谧的山川间,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密布着1.5万余株古松、20余万株幼松,随山起伏,顺道弯转,组成一片松的海洋。
  这里的古松始植于清雍正朝。“陵寝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清政府每年都拨专款对这里进行绿化。经过近200年的苦心经营,西陵陵区乔松巨柏参天蔽日,形成一望无际的松林,宛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上,有 “翠海”之美誉。
  西陵松树的栽植形式分“行栽”和“海栽”。行栽即在建筑物附近成行成排地栽植,似护卫陵寝的仪仗,故称“仪树”;海栽即在山坡沟谷大面积无规律地栽种,故称“海树”。树木的栽植经费纳入建陵经费,内务府设有专门负责树木除虫、浇水、剪枝等工作的树户。松林深处建有巡房,数百名海巡人员负责森林的防火、保护,对私自砍伐、破坏陵寝树木者轻则杖刑,重则处死。
  西陵松柏主要来自于陵区西部涞源县的崇山峻岭,多为成材树,迁至陵区后择地秧栽,以期壮茂,然后再按照严格的要求栽植到陵区。这些古松的树龄均在300岁上下,苍翠茂盛。令人称奇的是它们多造型奇特,其中有高耸入云的巨人松,枝叶纷披的菩萨松,亭亭玉立的侍女松,姿态优雅的花瓶松,枝杈相连的情侣松。名气最大的当属位于雍正帝泰陵宝城旁的“卧龙松”。1959年,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到西陵参观,他看到这株古松足蹬墙基,树干斜倚在城墙上仿佛龙身,枝梢在空中伸展似龙爪、龙须,如一条卧龙伴守着雍正皇帝,故为之命名“卧龙松”。
  据记载,自1730年泰陵兴建至1916年崇陵植树工程完成,西陵共植松柏等树20余万株,陵区30里内外弥山漫谷皆松柏。民国时期以来,松海屡遭破坏。民国政府成立西陵林垦局大规模垦田伐树,军阀进驻西陵更是滥砍滥伐以充军资或中饱私囊,而大量护陵人员由于俸禄的减少或被取消,纷纷以倒卖树株为生计,部分当地百姓设窑烧炭也大批砍伐树木。至新中国成立时,西陵古松已锐减至不足两万株。20世纪末,西陵管理者对这片古松进行了彻底的普查与登记,建立了古松档案,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松林进行有效的防灾、防虫管理。西陵古松林不仅是西陵的一道胜景,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得到越来越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