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的王府和公府】
清代,东陵的最高长官是东陵守护大臣,皆由皇室成员充任。他们的居所就是王府和公府。
清东陵始建之后的60年里,每座陵寝均由八旗总管管理。直至雍正二年(1724年),清代皇陵方始设守护大臣。
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圣祖及孝恭仁皇后、敬敏皇贵妃入葬景陵。雍正二年七月初十日,世宗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皇孝陵寝关系重大,若照定例,只派总管等守护,朕衷实切不安。朕意于朕兄弟内酌令一人封以王爵,子侄内二人封以公爵,用代朕躬居守山陵。”(《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二第七册 354页)不久世宗就派抚远大将军、圣祖的皇十四子、世宗的同母弟恂郡王允禵去看守景陵。又封子侄辈的鲁斌、法尔珊为奉恩辅国公随允禵同守。被派去看守景陵的还有一些大学士、尚书、侍郎、都统以及48名侍卫。马兰镇总兵范时绎、总管郎泰从工部支领帑银在马兰峪城东、马兰河东岸开始建造王府和公府。雍正三年(1725年)王府和公府竣工,计王府一座,有大小房40间,外围房90间,王府后面并排建公府两座,每座公府有大小房20间,外围房若干间。三座府第连成一片,麟次栉比,十分气派。其他官员亦在马兰峪附近各处相地营建居所。48名侍卫所住的侍卫城建在马兰峪东南1公里许的仓房西。
看守皇陵,名义上是委以重任,实际上是一件闲散甚至带有惩罚性的差使。允禵因是世宗的政敌,被派去看守景陵,欲其“痛涤前非”,不久又被调回京师,长期圈禁。世宗的三哥诚亲王允祉也因同样的原因而看守过景陵。凡被派去看护皇陵的王、公因政治上失意,心情大都郁闷不乐。他们大部分时间在京师逗留,很少在陵寝的府第居住。年长日久,失于修葺,王、公府残破严重,难以居住。后来在马兰峪横街南头和西关路北各建一座府第,分别称“东府”和“西府”,东陵守护大臣就改居东、西府,原来的王、公府更加日益荒败,终致不复存在了。
继允禵、允祉之后,圣祖的皇十五子愉郡王允禑也曾至东陵驻守。自此以后,东陵守护大臣中再无王爵,一般都是公爵,偶尔有贝勒、贝子。
派到东陵的王、公最初是为了看护景陵,因为他们都是宗室,位高权重,逐渐就成了皇陵实际意义上的最高长官,到乾隆年间演变为正式的东陵最高长官。嘉庆初年,仁宗规定东西陵守护大臣三年一换,至此才成定制。
清王朝灭亡后,根据《优待清室条件》,东陵依旧设守护大臣,仍分住东、西府,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撤离。后来逊清皇室在东陵设置了东陵办事处,其人员住在东府。
1949年以后,东、西府改为小学校。1955年,西府因年久失修不复存在。东府后来改为马兰峪医院,原来的5座主体建筑至今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