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
景陵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的陵寝。
玄烨即位后,由于年龄幼小,由四大臣辅政。当时国家财政尚未全面好转,继而又值三藩叛乱,朝廷出兵平叛,经济日蹙,所以玄烨并没有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做法,践祚之后立即建陵。康熙十三年(1674年),玄烨的嫡皇后孝诚皇后崩逝。嫡后应与皇帝合葬,在此情形下,玄烨不得不把营建山陵之事提到日程上来。经大臣们精心相度,玄烨钦定,陵址选定在河北遵化马兰峪清孝陵东南二里之地。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正式兴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景陵基本建成。其建筑规制除不建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石像生外,基本与孝陵相同。弘历即位后,为景陵补建了石像生。
景陵规制虽然效法孝陵,但又有许多重大的改进和创新。
孝陵圣德神功碑楼仿明陵制度,立石碑一座,所不同的是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碑文,均刻在碑阳。建景陵圣德神功碑楼时,因圣祖在位日久,功行隆盛,碑文较长,两种文字于一碑不能尽载,世宗决定竖立两碑,左碑刻满文,右碑刻汉字。世宗首立双碑,自此成为定制。
景陵以前,清帝后陵寝的硃砂碑、神道碑和明楼、隆恩殿、隆恩门斗匾上的文字均由臣工书写。自景陵二碑三匾上的文字由世宗亲笔御书并钤用“雍正尊亲之宝”后,各帝陵以及后陵碑匾上的文字均由嗣皇帝御书并钤用宝文,成为定制。
景陵以前,清帝后陵寝碑匾上的满、蒙、汉三种文字,以中间的满文字体最大,两旁的蒙、汉两种文字明显较小,意在突出满族的统治地位。自景陵开始,凡碑匾上的三种文字字体均大小一致,显示了清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已有了明显的进步。
景陵在丧葬制度方面也有诸多重要的改变。景陵首开皇帝陵内袝葬皇贵妃的先例;景陵是清朝皇家陵寝中第一个废除火化、将尸体葬入棺椁的陵寝;景陵开创了皇帝陵内先葬皇后、不闭石门、以待皇帝的制度。
上述景陵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使清朝的陵寝制度更为完善,对后世清陵产生了重要影响。
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圣祖玄烨葬入景陵地宫,景陵同时还葬有孝诚、孝昭、孝懿、孝恭4位皇后并袝葬敬敏皇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