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
李贤(1408-1466年),字原德,明南阳邓县(今属河南)人。宣德七年(1432年)举河南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 奉命察蝗灾于河津,授吏部验封主事。正统十四年(1449年)随英宗北征,兵败土木堡,脱还。迁考功郎中,改文选。景泰二年(1451年)上《中兴正本十策》,曰:“勤圣学,顾箴警,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皇帝很满意,命翰林写置于左右,备省览。不久又上书陈述车战火器之利,帝颇采纳。同年冬,擢兵部右侍郎,转户部。因陈边备废弛之状,于谦请其奏章以激励诸将。复转吏部侍郎,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效法之事迹,编为《鉴古录》,献给景泰皇帝。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入值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石亨称传国玉玺在蒙古鞑靼部孛来处,怂恿英宗攻孛来夺回玉玺。英宗欲前往,李贤谏不可挑衅开战,玉玺不足宝,事遂罢。李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荒,发帑赈不足,召徐有贞及李贤议,有贞谓颁赈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夺门之变使英宗复位,作为夺门功臣,石亨、曹吉祥气焰熏天,使天顺初期的政局陷入混乱之中,李贤入阁后即卷入了大规模的反曹、石的政治斗争。结果李贤与徐有贞被诬下狱,不久李贤被贬为福建参政。后得释,王翱奏李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一个月后复尚书,值内阁如故,成为天顺时期朝中政务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石亨事败,乃进言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英宗忧军官支俸多,国库入不敷出,李贤请裁汰老弱,以省冗费。时边事屡发,内有水灾,江南尤甚。李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赋。英宗纳其言,四方得苏息。天顺七年(1463年)空中有声,英宗欲祭祷,李贤进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乃有鼓妖。因请行宽恤之政,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卫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英宗为难,李贤坚持再三。事后,他对同僚说:“大臣当知无不言,岂可卷舌偷位?”李贤还认为,内库余财若不用来恤荒济军,则皇上必生侈心,移之于土木祷祠声色之用,故前后频请发内库存银赈贷恤边。锦衣卫指挥使门达专权用事,众官校恣横作恶,贤屡次请英宗禁戒。门达恨之入骨,李贤几为所害。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屡上言劝宪宗敬以修身,正己御下,去奢崇俭,信任老成之臣,又以宫人太多,奏请放还其家,宪宗听从,内外欢跃。成化二年(1466年)五月,李贤染病不起,十二月病故,享年59岁,赠太师,谥文达。曾奉命编《明一统志》,著有《古穰集》、《古穰杂录》、《天顺日记》、《李文达文集》。李贤通达有为,敢言时事。终天顺之世,李贤为内阁主要辅臣,成为继“三杨”之后最为人们看重的宰辅重臣,在明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