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
【夏原吉】
【夏原吉】
  夏原吉(1366-1430年),字维喆,祖籍江西德兴,明代名臣、文学家。其父夏时敏在湖南湘阴任教谕,遂定居湘阴。夏原吉前后主管户部29年,对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原吉自幼发奋学习,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名,洪武中被举荐到太学学习。朱元璋选太学生充实朝廷,原吉被选中抄写朝廷的有关文件,受到朱元璋的赏识,升为户部主事,建文帝时又顺利地升迁为户部右侍郎。凡所经过之郡县,夏原吉都要整顿吏治,咨访民隐,深得民心。朱棣即位后,又提升其为户部左侍郎。浙西一带常发大水,且屡治无效,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命夏原吉治之。他通过实地观察,采取的措施十分得力,治水成功。永乐三年(1405年),调回京都主管户部,主掌国家的财政大权。夏原吉不但为明成祖制定了详细的赋役制度,而且提出了30余条治国建议,这些建议都简便易行,便国利民,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永乐年间朝廷进行的北击蒙古、南征安南、迁都北京、远航西洋、营建天寿山、开通大运河等重大活动,夏原吉都是财政方面的主持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原吉坚持从国家的财政实际状况出发,反对不正确的决策,不惜触怒朱棣。永乐十九年(1421年)秋,朱棣决定组织第三次亲征,向原吉询问边储情况,原吉据实相告,并极力阻止,成祖大怒,将其逮捕下狱,并抄其家,幸得杨荣等人出面劝说才使其幸免于难。晚年的朱棣似有悔意,临终前承认“夏原吉爱我”。仁宗朱高炽即位,夏原吉才得以恢复官职,成为“仁宣之治”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原吉最早向仁宗建议首先应该赈济饥荒,减轻赋役,并罢除西洋取宝船以及往云南、交趾采办等事以舒民力,这些建议都被仁宗采纳。仁宗又提升原吉为少保仍兼原官太子少傅、尚书,享受这三项职务的俸禄,原吉坚辞不受。仁宗死后,宣宗即位,宣德三年(1428年),原吉随帝北巡,一次宣宗想亲自了解一下随军大臣的生活状况,便出其不意地从原吉的食品袋中拿出一块干粮来,尝了一口,感觉味道十分不好,便苦笑着说:你吃的干粮为什么这样粗劣?原吉回答道,军队中还有不少饿肚子的人呢!宣宗醒悟,便下令赐其以太官之食,并犒赏所有出征的将士。夏原吉掌管国家财政,但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为官非常清廉,识大体顾大局,史称其 “有古大臣风烈”。宣德五年(1430年),夏原吉去世,朱瞻基封他为太师,谥号忠靖。其历任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虽得君主亲重,却能犯颜直谏,时时想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以及明王朝的长久利益,是明初少有的好官。人们为了怀念他,还为其建祠立祭。著有《万乘肇基集》、《东归稿》、《夏忠靖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