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辂】
商辂(1414—1486年),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明朝大臣。自幼聪颖好学,出口成对,时人视为神童。宣德十年(1435年)年20便举乡试第一。 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殿试均一举夺魁,时年33岁。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仅商辂一人。其中状元后立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正统十二年(1447年)升为翰林侍讲,英宗对他寄予厚望和信任。土木之变后,守战派鼓吹放弃北京,迁都南京,留都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束手无策。在主战派的激励下朱祁钰与皇太后做出守城抗战的决定。在这场空前尖锐的斗争中,商辂反对南迁,主张抵抗瓦剌,始终坚定地站在于谦一边,在备战中有力地配合于谦指挥战斗,为捍卫京师起了重要作用。郕王监国,其入内阁参预机务,晋升为翰林侍读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主战派拥立朱祁钰即帝位,改元景泰。次年,商辂作为朝廷的代表接英宗回京,他和一些有远见的大臣尽力调节景帝和英宗的矛盾。终景泰一朝,商辂一直在内阁任职,深受皇帝信任。景泰三年(1452年)进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景泰七年(1456年)升太常寺卿,其间尽力辅助景帝处理军政大事。景泰二年(1451年),商辂经过一番盘查向景帝指出边防积弊,提出禁止霸占民田、克扣军饷、私役兵丁等种种弊端,对巩固边防、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景泰八年(1457年)发生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后对景帝信任的大臣施加打击和迫害。石亨指使他的党羽弹劾商辂和于谦朋比为奸,商辂被诬革职下狱。英宗对其印象很好,所以处分较轻,商辂安然回到淳安老家。天顺四年(1460年),曹吉祥和石亨败死。成化三年(1467年)二月商辂再次被起用,以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次年任兵部尚书,九年(1473年)改户部尚书,十一年(1475年)兼文渊阁大学士,十二(1476年)年加太子太保,进吏部尚书,十三年(1477年)进谨身殿大学士。在此期间,作为内阁重要成员,商辂对当时的政局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如宪宗怠于政事,热衷斋醮,喜好大兴土木,商辂多次加以劝阻,并极力挽救因进谏被加以重责的官员。成化十三年正月成立西厂,商辂为内阁首辅,被时局推向了与汪直及其党羽斗争的第一线。宦官汪直专权擅政,商辂屡次冒死直谏,列数汪直十条罪状。宪宗见群臣激愤,只好罢了西厂。但皇帝对汪直的信任远在朝臣之上,同年六月又恢复西厂,西厂仅被废一个月。商辂自感不能兼济天下以利社稷,又不愿同流合污,只得于成化十三年再度辞官归田,辞官后家居十年而死,终年73岁,赠太傅,谥文毅。商辂性谦仁宽厚,廉洁奉公,是一位济世的宰辅良臣,又是辞翰文章、满腹经纶的才子。他在理论上向往“三代之治”,针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国防各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一系列改良措施。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寰宇通志》、《宋元通鉴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