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明王朝从此开始。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明王朝从此开始。
官署,魏晋始设,为朝廷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隋称内史省、内书省,唐复称中书省。唐代中书省为决策机构,掌佐天子执大政总判省事,其主官为中书令。唐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尚书省并为中央行政主干。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执行,而中书省才是中央政务的实际总汇机构。
军事编制单位。五代时的后唐已有此编制,即营的组织。至宋代,指挥成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军事编制单位。军队的屯戍和调动往往打乱军与厢的编制而以指挥为基本军事单位,额定兵员500人。宋代指挥的统兵官为指挥使与副指挥使。
官署名。明代地方最高军事组织是省的都指挥司,其下是各卫的指挥使司。
明初始置,为各省司法机关提刑按察司长官,别称臬司,敬称臬台。明初职任至重,中叶后各地多设巡抚,渐为承行之官。清因明制,各省设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与布政使同为督抚大员属吏。
六部之名始于隋唐。从隋唐到元代,六部虽属中央的重要机构,但不直接隶属于皇帝。六部按序列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主官为尚书。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将权力分给原属丞相管领的六部。六部自此直接隶属于皇帝,成为中央主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外地各都司卫所。其中,在中军都督府设五军断事官,从五品,掌理五军刑狱,是军内最高司法机构。
县名。《汉书·地理志》上谷郡下:“军都,温余水东至路南入沽。”
明代军事机构,设于京师和全国各地,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约5,600人为一卫。明代共有卫547个,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俗称“军门”或“提台”,为武职从一品官,为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管理一省军政,节制全省各镇总兵。
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最高长官为指挥使。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将亲军都尉府及下设的仪鸾卫,更名为锦衣卫,下设镇抚司。除护卫皇帝和管理皇帝出入仪仗外,还兼管刑狱,从事重大案件的侦查、缉捕、审讯、判刑。由皇帝直接控制。朱元璋利用这一组织严密的特务机构,强化其皇权专制统治。
用模型使陶泥成型的一种方法。根据此件罗汉像内、表面特征和内部形状,可以推测出其陶胎的制作工艺是在雕塑成形后制作了外部模具,然后将胎泥按压在模具上,再安装内部隔板和桶状结构,最后打开外模修整外形。
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杖刑。因在午门外广场举行,故称廷杖。
旧志篇目名。户口是住户、家庭和人口的总称。方志类书中多设此篇目,或标作“户籍”、“户口簿”,用以记载区域境内居民的户数和人口总数。有的除记载户口、人丁总数外,还旁及历代人口增减、丧乱流失、迁徙招抚、封邑户属、人丁征银等。新修方志中,户口纳入“人口”一目记述。
中国古代中原封建王朝中央与辖境内的边疆少数民族在边地进行贸易以互通有无,这种特定的贸易形式称为互市。
待镀件凉透,用铜丝刷蘸皂角水轻抖慢刷,将浮在表面白的霜抖掉,便显现出金光闪闪的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