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开国
【太祖开国】
太祖开国
【太祖开国】
   明皇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平民皇帝。他从一个农村放牛娃、庙宇里的小沙弥一跃而成为定鼎天下并建立大明皇朝的开国皇帝,经历十分传奇
  一、早年艰辛
  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祖籍金陵句容(今江苏南京市句容县)朱家巷,祖辈迫于生计从句容渡江北走。元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大旱,次年饥荒加瘟疫,17天之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侄子、母亲四位亲人相继病逝,年仅十几岁的朱元璋一人送葬,无衣殓棺木,草草掩埋。孑然一身的朱元璋来到于觉寺出家。不到两个月,旱蝗灾害迫使寺庙遣散众僧,朱元璋只有托钵流浪,倍尝痛苦和磨难。至正七年(1347年)底,乡讯平安,朱元璋返回于觉寺。至正十二年(1352年),濠州遍地兵燹,于觉寺焚于战火,朱元璋再失栖身之所,走投无路,投奔了当时的义军领袖郭子兴。
  之后,朱元璋经连年战事的历练,逐渐成长。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统帅24人南侵定远,作出了独立发展的尝试。他下定远,克滁州,取和州,力量得到迅猛的发展,甚至可以和郭子兴相颉颃。于是他便为郭子兴所不容,并且被剥夺了带兵权,手下才干也全被调走。胸怀抱负的朱元璋小心谨慎地侍奉郭子兴,防备他对自己下手。而在郭子兴遭遇敌方强攻硬取的危急时刻,朱元璋又能做到捐弃前嫌,竭力解难抉危打开局面。郭子兴遂逐渐信任和重用朱元璋,朱最终接替了郭子兴的事业。
  二、招贤纳士
  由于元朝政府推行民族压迫政策,歧视汉人、汉文化和汉族知识分子,因此在元朝行将灭亡之时,大量落拓书生背叛朝廷,作贼作寇。朱元璋自起义以来与身边的这样一批文人书生紧密联系,如文人毛骐,当侵定远之时,毛骐帮助朱元璋攻下第一个县城,并为朱元璋筹划兵事。定远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及“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的李善长也投赴朱元璋,成为朱元璋最早的心腹和谋臣。二冯首陈“大计”,告诉朱元璋要“拔金陵,立根本,倡仁义,收人心,以平定天下”。胡惟庸、郭景祥、李梦庚、阮弘道、侯元善、樊景昭等也先后归附朱元璋。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漳渡江克太平,耆儒陶安、李习等迎降。陶安是入幕的第一个举人。同时被征聘的还有宋思颜、潘庭坚、王恺及名士汪广洋。次年攻克应天,儒士夏煜、杨宪、孙炎、孔克仁、栾凤、陈养吾等十几人被征入幕府。在大军攻取镇江时,朱元璋寻访并用隆重的礼仪诚聘元江南行台侍御史秦从龙。至应天后,秦从龙又把“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的陈遇举荐给朱元璋。经过徽州,朱元漳召见儒士唐仲实、姚琏,并亲自登门造访著名学者朱升。朱升遂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相告。过兰溪,召见精通天文的月庭和尚,使其蓄发取妻。攻克金华,朱元璋也极力拉拢地方文人,他把著名文人许元、叶瓒玉、胡翰、吴沉、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等召来,在中书分省“会食”,并令每天二人轮流进讲经史,敷陈治道。朱元璋手下最有名的名士要属声闻遐迩、名震江南的刘基。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军师,参与机谋。刘基初见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刘基的献策使在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却一直处于浑噩和模糊状态下的朱元璋感到茅塞顿开,渐入佳境。朱元璋听取和贯彻了刘基的策略和谋划,对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武定祸乱
  朱元璋当初投奔义军原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而已,达到了一定的势力后则想进一步有所作为。
  在与张士诚陈友谅相持时,朱元璋采取的是不嗜杀人、广布信义、厉行节俭、与部下同心共济、以“仁义”求天下归心的政策。朱认为士诚恃富而器量狭小,友谅恃强而志骄,如先攻击陈友谅,张士诚会求自保而不施援,如先攻击张士诚,好事的陈友谅却会空国而来进攻,自己难免腹背受敌。经过周密的分析,朱元璋选择了先击溃陈友谅、后除张士诚的策略,结果取得了全面胜利。
  在北定中原时,朱元璋考虑到几股蒙古化了的汉族地主武装有相当的实力,不能让他们“并力一隅”,拼死抗击,而应各个击破,次第取之。于是先攻山东,次取河洛,并出其不意地北取大都,再转而西征。随着元朝都城的陷落,元朝政治上的号召力大受影响,张思道、李思齐不战而克。对付力抗不屈的扩廓帖木儿,朱也不骤然与之角力,而是在攻下大都后先从政治上瓦解他,而后在军事上战胜他。经过多年的征战,朱元璋终于结束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明王朝从此开始。

传奇

传奇:1.小说体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唐传奇多为后代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诸宫调、元人杂剧等也有称为传奇的。2.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以别于北杂剧,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盛于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著名作品有《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李善长

李善长(1314—1390年),字百室,安徽凤阳定远人。少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佐太祖定天下,位左丞相,封韩国公。李善长表面宽容,其实刚愎而猜忌心重。权高位重后,有骄横之气。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被杀。

也先

也先(1407-1454年),又作额森、厄僧以及也先台吉等。姓绰罗斯氏,顺宁王马哈木孙、脱欢子。明代蒙古瓦剌部贵族首领。正统四年(1439) 脱欢死,也先嗣位,兼并蒙古诸部,并挟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利用军事征伐、封官设治、联姻结盟等手段,拉拢和征服周围诸族,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并以兀良哈三卫和沙州等卫为左右翼,在北方形成了与明廷相抗争的强劲政权。蒙古地区在衰落了几十年后,又重新兴盛起来。至15世纪中期,也先势力所及西起额尔齐斯河上游,北连安格拉河以西、叶尼塞河上游,东为克鲁伦河下游及呼伦贝尔草原一带。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向中原进攻,并且在土木堡之役中俘获明英宗朱祁镇。后经双方议和,英宗被送还,双边贡市恢复。瓦剌由此盛极一时。景泰元年(1450年),明敕书称其为“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枢丞相”。景泰二年(1551年),也先击败脱脱不花可汗。越二年,也先“宰白马九、黑牛五祭天”,于景泰四年(1453年)夏秋间自立为汗,称“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并封其次子为太师,建年号添元(天元),以“皇元”继统者自居。这样,也先终于冲破了重重阻力,打破非黄金氏族不能称汗的蒙古传统观念,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非黄金氏族出身的大汗。但也先的统治为时很短,先是女真诸部起而为乱,后兀良哈人因不堪其征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也先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最终于景泰五年(1454年)为部下阿剌知院等所杀。在也先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

汪广洋

汪广洋(生卒年不详),字朝宗,江苏高邮人,流寓太平。元末举进士,太祖召为元帅府令史,历江西、陕西参政,封忠勤伯。旋拜右丞相,后因胡惟庸案被杀。汪广洋精通经史,善篆隶,工歌诗,为人宽和自守,与胡惟庸同位而不能去,故及于祸。

朱升

朱升(1299--1370年),徽州休宁(今属安徽省)人,字允升。元末任池州学政。当朱元璋攻占应天,并以应天为基地,进军江苏、安徽的重要战略据点时,朱升在徽州(今安徽歙县)被召见询问方略。他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主张。建议朱元璋首先要巩固已取得的地方,把它们变成牢固的根据地,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努力增强经济实力。要作长远打算,不要急于称王,以免树大招风,成为众矢之的。其建议被采纳,成为朱元璋在其后几年内奉行的基本政策,对朱元璋后来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张士诚

张士诚(1321—1367年),泰州白驹场(今江苏东台)人。私盐贩出身。因不堪官府勒索,率盐丁起事。攻占高邮等地,继而占领淮水下游及今江苏东部、浙江北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自称诚王,建国号周,建元天祐。后建都平江(今江苏苏州)。第二年降元,被封为太尉。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杀红巾军首领刘福通,自称吴王。屡遭朱元璋重创。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破平江,张被俘,旋被处死。

陈友谅

陈友谅(1320--1363年),元末沔阳(今湖北仙桃市)人。渔民出身。曾在县里当贴书。参加徐寿辉红巾军。因作战有功,被封为领兵元帅。自称汉王。至正二十年(1360年),攻占太平,进驻采石,杀徐寿辉,称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建都江州。派人与张士诚相约,共图应天,屡遭败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上与朱元璋展开决战,被击败,在九江口中箭身亡。

周密

周密(1232—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家藏法帖、名画颇多,精鉴赏,善为梅竹兰石,能书,工诗词。著有《齐东野语》、《思陵书画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