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明王朝从此开始。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明王朝从此开始。
传奇:1.小说体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唐传奇多为后代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诸宫调、元人杂剧等也有称为传奇的。2.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以别于北杂剧,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盛于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著名作品有《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李善长(1314—1390年),字百室,安徽凤阳定远人。少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佐太祖定天下,位左丞相,封韩国公。李善长表面宽容,其实刚愎而猜忌心重。权高位重后,有骄横之气。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被杀。
也先(1407-1454年),又作额森、厄僧以及也先台吉等。姓绰罗斯氏,顺宁王马哈木孙、脱欢子。明代蒙古瓦剌部贵族首领。正统四年(1439) 脱欢死,也先嗣位,兼并蒙古诸部,并挟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利用军事征伐、封官设治、联姻结盟等手段,拉拢和征服周围诸族,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并以兀良哈三卫和沙州等卫为左右翼,在北方形成了与明廷相抗争的强劲政权。蒙古地区在衰落了几十年后,又重新兴盛起来。至15世纪中期,也先势力所及西起额尔齐斯河上游,北连安格拉河以西、叶尼塞河上游,东为克鲁伦河下游及呼伦贝尔草原一带。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向中原进攻,并且在土木堡之役中俘获明英宗朱祁镇。后经双方议和,英宗被送还,双边贡市恢复。瓦剌由此盛极一时。景泰元年(1450年),明敕书称其为“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枢丞相”。景泰二年(1551年),也先击败脱脱不花可汗。越二年,也先“宰白马九、黑牛五祭天”,于景泰四年(1453年)夏秋间自立为汗,称“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并封其次子为太师,建年号添元(天元),以“皇元”继统者自居。这样,也先终于冲破了重重阻力,打破非黄金氏族不能称汗的蒙古传统观念,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非黄金氏族出身的大汗。但也先的统治为时很短,先是女真诸部起而为乱,后兀良哈人因不堪其征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也先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最终于景泰五年(1454年)为部下阿剌知院等所杀。在也先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
汪广洋(生卒年不详),字朝宗,江苏高邮人,流寓太平。元末举进士,太祖召为元帅府令史,历江西、陕西参政,封忠勤伯。旋拜右丞相,后因胡惟庸案被杀。汪广洋精通经史,善篆隶,工歌诗,为人宽和自守,与胡惟庸同位而不能去,故及于祸。
朱升(1299--1370年),徽州休宁(今属安徽省)人,字允升。元末任池州学政。当朱元璋攻占应天,并以应天为基地,进军江苏、安徽的重要战略据点时,朱升在徽州(今安徽歙县)被召见询问方略。他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主张。建议朱元璋首先要巩固已取得的地方,把它们变成牢固的根据地,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努力增强经济实力。要作长远打算,不要急于称王,以免树大招风,成为众矢之的。其建议被采纳,成为朱元璋在其后几年内奉行的基本政策,对朱元璋后来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张士诚(1321—1367年),泰州白驹场(今江苏东台)人。私盐贩出身。因不堪官府勒索,率盐丁起事。攻占高邮等地,继而占领淮水下游及今江苏东部、浙江北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自称诚王,建国号周,建元天祐。后建都平江(今江苏苏州)。第二年降元,被封为太尉。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杀红巾军首领刘福通,自称吴王。屡遭朱元璋重创。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破平江,张被俘,旋被处死。
陈友谅(1320--1363年),元末沔阳(今湖北仙桃市)人。渔民出身。曾在县里当贴书。参加徐寿辉红巾军。因作战有功,被封为领兵元帅。自称汉王。至正二十年(1360年),攻占太平,进驻采石,杀徐寿辉,称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建都江州。派人与张士诚相约,共图应天,屡遭败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上与朱元璋展开决战,被击败,在九江口中箭身亡。
周密(1232—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家藏法帖、名画颇多,精鉴赏,善为梅竹兰石,能书,工诗词。著有《齐东野语》、《思陵书画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