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由于清朝统治者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济、贸易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因而呈现了暂时的中外“和好”的局面。另一方面,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统率的湘军、淮军积极镇压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于同治三年(1864年)覆灭。在这样的背景下,朝中一些有识之士提倡效仿西方,兴办洋务,力求自强,因此在清穆宗载淳在位期间(1862-1874年)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
  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均以失败告终,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接受了沉痛的教训,意识到西方的列强取胜的关键是“坚船利炮”,于是积极主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仿造西方战船和枪炮,并运用西式方法训练部队等等以图“自强”。洋务运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
  兴办军事工业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拉开了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帷幕,在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企业中,江南制造总局的规模最大,主要产品是枪支、大炮、弹药、钢铁和船舰。此外还附设译书馆,翻译西方书籍。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次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福州船政局。崇厚也在天津筹建天津机器局。洋务运动后期,张之洞在汉阳创办了湖北枪炮厂。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在兴办军工企业的基础上,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招牌,开始大量兴办民用工业企业。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立了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这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是由官督商办的。随后,李鸿章分别在天津创设了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在上海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
  在兴办军工、民用企业的同时,洋务派还筹建了海军,并且加强了海防建设。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等人上奏请求筹建北洋、南洋、粤洋三支海军,光绪十年(1885年)三支海军初步建成,实力雄厚。光绪十三年(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但马尾之战后,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北洋海军也在甲午之战中被日本侵略者彻底粉碎。
  设立学馆、派遣留学生是学习西方的重要举措。咸丰十二年(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以教授外文为主。同治十一年(1872年),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到光绪元年,共派遣了120名留学生。
  洋务运动直接导致了“同治中兴”局面的出现,“中兴”的政局使当时的北京内城、外城都产生了畸形的繁荣。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使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洋务派轰轰烈烈的“自强”运动并没有改变清朝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命运,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鸦片

英文opium的音译,又称阿片。由草本植物罂粟果内乳汁干燥而成。主要成分为吗啡。药用有镇痛、止泻、止咳作用。吸食后易成瘾,可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上两次由于鸦片贸易而引发的战争。第一次为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二次为1854-1860年,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战争均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结局,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是近代中国蒙受屈侮的最重大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为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于1856年--1860年联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四年( 1854年 ),英法为扩大侵略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遭清政府拒绝。咸丰六年(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被击退。次年,英法组成侵华联军,攻占广州。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北上,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迫天津。英、美、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其后,英、美、法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通商章程》。俄国用武力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以换约为借口,再次进攻大沽口,遭清军反击,英法舰队受重创。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攻陷大沽口,侵占天津,继而入侵北京。英、法、俄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北京条约》,并迫使清政府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承认俄国与奕山签订的《瑗珲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时,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后来,逐渐组建起一支具有正规军规模的地主武装团练——湘军。他率湘军出省作战,为清政府收复失地,成为太平军死敌,亦多次被太平军所败。为了强化镇压力量,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于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大江南北水陆各军。主张借洋师助剿,派李鸿章率军到上海,伙同外国侵略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派其弟曾国荃围攻天京(南京),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 (1870年) 在办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残民,受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病死南京。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首领。光绪元年(1875年)督办新疆军务,率兵讨伐阿古柏,收复乌鲁木齐、和阗(今和田)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首领之一,是近代重工业的创始人,又是晚清著名的教育家。

北洋海军

清末新式海军之一。创意于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是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受命督办北洋海防,先后向英、德订购军舰,派遣学生赴英、法学习海军。光绪六年(1880年),在天津设立海军营务处,办理海军事务。七年,以丁汝昌统领海军,定兵舰国旗质地章色之制。八年,以英人琅威理担任海军训练,嗣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中法战争后,李鸿章以海军衙门会办之便扩充北洋海军。十一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十四年,制定《北洋海军章程》,编成北洋舰队,共舰船25艘,官兵四千余人。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略有恢复。

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与中国的战争。光绪二十年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助其镇压东学党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而日本为了对外扩张,以保护侨民为名乘机进攻朝鲜,进而向清政府挑衅。八月一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因李鸿章坚持避战静守的消极方针,致使清军十分被动。日军很快攻陷平壤,然后由海陆两线直逼中国,清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辽东半岛陷落。最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年为甲子纪年的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