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大义觉迷录》
【颁布《大义觉迷录》】
【颁布《大义觉迷录》】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有很多士大夫仍守着“华夷之辨”的思想,在著作中处处表露憎恨清廷、思念明朝的思想感情。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兴起了多桩文字狱,镇压这些对清朝不利的言论。其中以雍正时期的“曾静投书案与吕留良文字狱”最为著名。
  吕留良(1629—1683年),浙江石门县人,字用晦,号晚村。顺治十年(1653年)中过秀才,后因康熙五年(1666年)避不应试,被革去秀才。吕留良著述颇多,被时人尊称为“东海夫子”。著有《四书讲义》、《语录》等书,追随者很多,曾静即其中之一。曾静(1679—1735年),湖南郴州众兴县人,号蒲潭,人称蒲潭先生。曾静很仰慕吕留良,对其所著的《四书讲义》、《语录》深为敬服,曾著《知几录》和《知新录》,抒发心中的愤懑。雍正五年(1728年),曾静派学生张熙到吕留良家乡去访书。在途中张熙听到了许多有关雍正帝的传闻。张熙此行的所见所闻,使曾静以为清朝的气数将尽,于是次年遣徒张熙赴西安向川陕总督岳钟琪投书策反,信中强调“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并指责雍正帝是失德的暴君,列出其十大罪状。岳钟琪接到此信后惊恐万分,一面逮捕张熙严刑拷问,一面上报雍正皇帝。雍正皇帝接到奏折后,指示岳钟琪要使出“一番出奇料理”的手段,让张熙说出实情。于是,岳钟琪便假意与张熙盟誓,表示愿意同谋举事。张熙见岳钟琪慷慨陈词,遂信以为真,于是说出了师父曾静和自己的真实身份、籍贯、住址等情况,还特别供出已撒手人寰45年的反清理学大师吕留良,称其是“我辈同志之人素所宗者”,并将曾静派自己去专访吕留良的后裔,以求遗著书稿的事也全盘托出了。
  岳钟琪立即上奏雍正皇帝案件审理的结果,雍正帝大为震惊,认为曾静等人之所以反清都是受到了吕留良言论的影响,立刻下旨令浙江总督李卫捉拿吕留良的亲族和门生,同时搜缴其书籍著作。不久作出裁决:对已死的吕留良开棺戮尸,其学生严鸿逵等人枭首示众,吕留良之子吕毅中等人斩立决,其诸孙发谴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刊印、收藏吕留良著作者分别判斩监候、流放、杖责等。
  另一方面,雍正帝派副都统海兰与湖南巡抚王国栋捉拿曾静及其“同谋”,并派刑部侍郎杭奕禄到长沙审问曾静等人。经过一番攻心战,曾静当场痛哭流涕,俯首认罪,又照清廷的安排写下了悔过自新、歌颂雍正的《归仁录》,颂扬雍正帝得位之正和勤政爱民的圣德。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下令将这桩最大的文字狱案的全部谕旨、审讯记录、口供记录等编辑在一起,后附曾静的认罪书《归仁说》,集成《大义觉迷录》一书。此书共分四卷,内收有关上谕10道,审讯词和曾静口供47篇,张熙等口供2篇,曾静《归仁录》1篇,包括曾静列举雍正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忤逆的“十大罪状”的材料。成书后,雍正帝下令刊刻并发行全国各府州县以及“远乡僻壤,让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
  雍正十三年八月(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继位。十月,乾隆帝下令将曾静和张熙押解到京师凌迟处死,同时宣布《大义觉迷录》为禁书,停止刊刻,私藏者治罪,在全国范围内收缴销毁。

大夫

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分封的贵族为大夫,享有封地,并掌管封地内的行政。

文字狱

因著书立说,吟诗为文所遭致的刑狱。清统治者往往把诗文中的个别词句牵强地指斥为意在反清,因而对作者横加迫害甚至斩首。清代以乾隆朝文字狱为炽。

四书

南宋(1127—1279年)及以后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论语》、《孟子》皆先秦已成书,《大学》、《中庸》摘自《礼记》。《礼记》虽为汉人编定,但其内容则采自先秦旧作,早已列为五经之一。南宋哲学家朱熹 (1130--1200年) 继承北宋程颢、程颐之理学,推崇《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重,著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绍熙元年(1190年)刻书流传,名为《四书章句集注》,始确立“四书”之名称。朱熹死后,“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乃盛行于世,元明因之。明并定为经筵日讲之必修课程。

总督

官名,明代始设,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总理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另有管理河道及漕运事物者亦称总督。

都统

武职官名。始见于前秦,唐及辽、金亦置。清代都统有三类:①八旗组织中一旗的最高军政长官。满语称“固山额真”,为从一品。分掌该旗之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等军政事务。②驻防八旗的最高军政长官之一。于不设驻防将军之地置之。除掌驻防旗营军政事务外,并兼管驻防地区的民政事务。③驻扎新疆地区的军政长官之一。

南巡

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朱厚照打算南巡,文武大臣纷纷上疏反对。皇帝大怒,命将兵部郎中黄巩等六人关入狱中,107名朝臣罚跪午门外五日,并施杖刑,致使八位大臣被杖死。这年六月,江西宁王朱寰濠造反。皇帝以亲征之名再次下令南巡。经临清、淮安、扬州,到达南京,南下至次年九月,朱厚照于清浦(今江苏清江市)积水池钓鱼,船翻落水受惊,才匆忙返京。十二月到北京,十六年(1521年)三月死于豹房。

巡抚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