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藩
【平定三藩】
平定三藩
【平定三藩】
  关外时期尚可喜吴三桂耿继茂三家归附,成为清朝入关与统一全国的重要军事力量,朝廷很是倚重,所以,才有命其到南方建立藩镇的前因。
  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命平南王尚可喜留镇广东,十六年(1659年),命平西王吴三桂就镇云南,十七年(1660年)命靖南王耿继茂移镇福建,三藩并镇的局面从此形成。清廷并建三藩,初期为巩固国家统一、保卫边疆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镇边日久,三藩的军事力量迅速扩充,经济实力也快速增长,平西王吴三桂更是凭借其特殊的地位培植地方集团势力。这不仅威胁着清王朝的集权统治和国家的统一,而且也破坏了封建秩序的安定,因而康熙皇帝决意撤藩。撤藩令下,三藩接踵叛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 十一月,吴三桂招集部下准备叛乱,改国号为“周”,以康熙十三年为元年,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并封授文武群臣。耿精忠(耿继茂之子,耿继茂死后,他接替藩王之位)、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随之起兵响应,云贵、川湖、闽浙、两广以及陕甘等地叛军四起。
  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年仅20岁的康熙皇帝镇定自若,有胆有识。当时朝廷有些大臣被三藩的势力吓倒,大学士索额图竟提议杀掉主张撤藩的大臣向吴三桂谢罪。康熙帝对此断然否决,并进行全面的军事部署。
  平叛之初,康熙皇帝组成了以荆州为中心、以川湖为重点的防御体系,力图将战事控制在云南、贵州和湖广境内。为便于援兵自京师调遣,囤重兵于兖州、太原,并增设驿递邮传。在军事部署的同时,康熙皇帝颁诏天下,削吴三桂爵位,历数其罪行,争取民心,将平叛中心集中于吴三桂及其死党。但是随着四川、广西、福建等地相继叛乱,形势恶化,康熙帝欲将叛军控制在西南三省的意愿未能实现。他再次调整平叛部署,增兵浙江,严守江西,倚用绿营兵,实行满汉联合作战。为了分化瓦解敌人,他明令各战场清军主帅剿抚并用,恩威并施。在朝廷的军事压力下,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耿精忠投降,十二月尚之信乞降。康熙保留了耿精忠的靖南王爵,命尚之信袭封了平南王爵。耿、尚二人的投降,使吴三桂陷入孤立,加上军事的失利、经济上的日益拮据,吴三桂梦想与清廷划江而治、自为一国之君的愿望成了泡影。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心有不甘的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八月,患赤痢死,其手下军队已呈树倒猢狲散之势,但仍在西南垂死挣扎。康熙帝又一次调整了战略部署,收复湖南,平定四川。次年,进兵云贵。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云南荡平,历时8年的平叛战争胜利结束。
  平定三藩的战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消除了割据势力,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平叛之后,康熙皇帝认识到之所以出现叛者四起的局面,是因为清朝的统治尚未深入人心,再加上入关之后实行了诸多错误政策的结果。修复战争创伤、整饬吏治、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成为平叛之后康熙帝的重要措施。平定三藩开启了“康乾盛世”之端。

尚可喜

尚可喜(1604—1676年),明末清初辽东(今辽宁辽阳)人。明崇祯时为副总兵,崇祯七年(1634年)降清,受封智顺王,属汉军镶蓝旗。随清军一起镇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清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南平王。在攻破广东地区的明军后,驻守广州,成为清初三藩之一。吴三桂反叛后,其子之信响应,尚可喜忧病而死。

吴三桂

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白,明清之际高邮(今江苏境内)人,辽东籍。武举出身,袭封军官。明末任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驻防山海关。李自成进京后受降,但旋即以家人受辱为由叛向清军,引清兵入关,受封平西王。其后受清廷命镇压陕西、四川的农民起义军以及云贵地区的南明政权,并受命镇守云南,形成割据势力。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举兵反叛,自称周。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不久病死,余部为清兵所灭。

耿继茂

耿继茂(?—1671年),靖南王耿仲明之子。他自幼随父征战,历尽坎坷。他既骁勇善战,又贪婪暴虐。清顺治初年,被授子爵。顺治六年(1649年),随父征广东,此时发生了耿仲明部下隐匿逃人的事件,耿仲明不堪负此罪名,自尽身亡。耿继茂以长子身份带领部众继续进军广东,从而建立了军功。顺治八年(1651年),袭父靖南王爵。之后,他转战南北,为清廷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顺治十七年(1660年),奉命镇守福建,与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形成了三藩并镇的局面。康熙初年,他剿抚并用,拔除了郑氏家族的抗清武装,巩固了清廷在闽浙一带的统治。但是,随着耿继茂在福建军事、经济力量的增长,他在福建横征暴敛,连督抚也不放在眼里,动辄示以王爷气派,成为一方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康熙十年(1671年)正月病重,病中乞求康熙准许其子耿精忠代理藩务,得到了康熙的允许。五月病故。六月,耿精忠袭靖南王爵。

三藩

封建王国的属国或属地一般称藩,以后泛指获封号的亲王。三藩是明末降清后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平南王的尚可喜、靖南王的耿仲明三人。吴、耿、尚三人在清初镇压和平息各地抗清运动、推进清朝对全国的统一的战争中,起了马前卒作用。吴三桂为三藩之首,他镇守云南后,靠手中重兵,逐渐形成对清廷颇具威胁的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为巩固统一,实行撤藩。吴三桂借机反叛,自称周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耿仲明之孙耿精忠随之响应,大有割据半壁江山之势。面对三藩的嚣张气焰,康熙果断发兵平叛。经过8年激战,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康熙皇帝

耿精忠

耿精忠(?—1682年),清汉军正黄旗人。靖南王耿仲明孙、耿继茂子。康熙十年(1671年)袭爵。十三年(1674年)于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自称兵马大元帅,犯浙江,攻长沙。两年后降清。后又谋叛。十九年(1680年)召入京,于三藩叛乱平定后被处死。

大学士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