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喜(1604—1676年),明末清初辽东(今辽宁辽阳)人。明崇祯时为副总兵,崇祯七年(1634年)降清,受封智顺王,属汉军镶蓝旗。随清军一起镇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清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南平王。在攻破广东地区的明军后,驻守广州,成为清初三藩之一。吴三桂反叛后,其子之信响应,尚可喜忧病而死。
尚可喜(1604—1676年),明末清初辽东(今辽宁辽阳)人。明崇祯时为副总兵,崇祯七年(1634年)降清,受封智顺王,属汉军镶蓝旗。随清军一起镇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清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南平王。在攻破广东地区的明军后,驻守广州,成为清初三藩之一。吴三桂反叛后,其子之信响应,尚可喜忧病而死。
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白,明清之际高邮(今江苏境内)人,辽东籍。武举出身,袭封军官。明末任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驻防山海关。李自成进京后受降,但旋即以家人受辱为由叛向清军,引清兵入关,受封平西王。其后受清廷命镇压陕西、四川的农民起义军以及云贵地区的南明政权,并受命镇守云南,形成割据势力。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举兵反叛,自称周。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不久病死,余部为清兵所灭。
耿继茂(?—1671年),靖南王耿仲明之子。他自幼随父征战,历尽坎坷。他既骁勇善战,又贪婪暴虐。清顺治初年,被授子爵。顺治六年(1649年),随父征广东,此时发生了耿仲明部下隐匿逃人的事件,耿仲明不堪负此罪名,自尽身亡。耿继茂以长子身份带领部众继续进军广东,从而建立了军功。顺治八年(1651年),袭父靖南王爵。之后,他转战南北,为清廷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顺治十七年(1660年),奉命镇守福建,与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形成了三藩并镇的局面。康熙初年,他剿抚并用,拔除了郑氏家族的抗清武装,巩固了清廷在闽浙一带的统治。但是,随着耿继茂在福建军事、经济力量的增长,他在福建横征暴敛,连督抚也不放在眼里,动辄示以王爷气派,成为一方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康熙十年(1671年)正月病重,病中乞求康熙准许其子耿精忠代理藩务,得到了康熙的允许。五月病故。六月,耿精忠袭靖南王爵。
封建王国的属国或属地一般称藩,以后泛指获封号的亲王。三藩是明末降清后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平南王的尚可喜、靖南王的耿仲明三人。吴、耿、尚三人在清初镇压和平息各地抗清运动、推进清朝对全国的统一的战争中,起了马前卒作用。吴三桂为三藩之首,他镇守云南后,靠手中重兵,逐渐形成对清廷颇具威胁的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为巩固统一,实行撤藩。吴三桂借机反叛,自称周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耿仲明之孙耿精忠随之响应,大有割据半壁江山之势。面对三藩的嚣张气焰,康熙果断发兵平叛。经过8年激战,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耿精忠(?—1682年),清汉军正黄旗人。靖南王耿仲明孙、耿继茂子。康熙十年(1671年)袭爵。十三年(1674年)于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自称兵马大元帅,犯浙江,攻长沙。两年后降清。后又谋叛。十九年(1680年)召入京,于三藩叛乱平定后被处死。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