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武政权
【绍武政权】
【绍武政权】
  绍武政权是承继南明的隆武政权而建立的。南明隆武帝朱聿键优柔寡断,生性软弱,但在清军南进的危急情况下却与鲁王争夺皇统,势如水火。后郑芝龙洪承畴暗中勾结,尽撤仙霞岭上的防御,致使清军长驱直入。清顺治三年(1646年)秋,福州失守,隆武帝从延平逃到汀洲(今福建长汀),为清兵所俘,后遭杀害。隆武遇难后,其胞弟朱聿『0371』经千难万险由汀洲从海上逃到广州,在大学士苏观生何吾驺等的拥立下,于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一在广州称监国,初五日即位称帝,改元绍武。而此月的十八日,永明郡王朱由榔在两广总督丁魁楚与广西巡抚瞿式耜的拥立下称帝,改元永历。两支皇族政权自相残杀,互争正统。十二月十五日,在清兵的攻打下,广州沦陷,绍武帝被俘后自杀,历时仅一个月的南明绍武政权灭亡。

南明

南明是明末北京失陷后,朱姓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诸政权,包括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鲁王政权、唐王绍武政权、桂王永历政权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弘光和永历政权。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丹阳总督马士英等人拥戴下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福王政权内部存在激烈的党争和内战,只有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坚守扬州。后清军攻下扬州,杀害了史可法,并屠城。五月清军占南京,俘虏福王,弘光政权仅仅维持一年就灭亡了。当年六月,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建立政权。鲁王依据钱塘江天险与清军相持一年,至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绍兴城破,鲁王出走而覆灭。在鲁王监国的同时,故明官吏黄道周和军阀郑芝龙等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号隆武,但与鲁王政权为争“正统”而水火不容。清廷诱降郑芝龙,消灭了隆武政权。顺治三年十一月,隆武帝之弟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仅过40多天便在清军的进攻下灭亡了。绍武政权创立的同时,由两广官吏瞿式耜、丁魁楚在广东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为帝,改元永历。初与唐王绍武政权互争“正统”,清军乘其内战攻入广东,桂王奔逃于两广。由于何腾蛟、堵胤锡、瞿式耜等将领力战,并得到大顺军、大西军的支持,其政权得以维持。顺治十三年(1656年)李定国迎桂王到云南。顺治十五年(1658年)吴三桂攻入云南,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缅甸俘获桂王,支撑16年之久的永历政权终于灭亡了。至此,南明政权结束。

郑芝龙

郑芝龙(?—1661年),字飞皇,小字一官,明清之际福建南安人。郑成功之父。海盗出身,后受明封,官至都督同知。清顺治二年(1645年)拥立隆武政权。次年降清,后被杀。

洪承畴

洪承畴(1593—1665年),字亨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进士。崇祯初年为西陲大将,曾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二年(1639年)改督蓟辽。崇祯十四年(1641年)率军前往松锦以解清军之围,兵败被俘降清。顺治元年(1644年)任内秘书院大学士,次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诸省,在清军攻取江南方面军功尤隆。顺治十五年(1658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十八年(1661年)致仕,后病死。

监国

君主外出时,太子留守代管国事,称为监国;有时君主因故不能亲征,由近亲代行职务,亦称监国;又君主本身尚在,而准备传位于嗣子,往往嗣子先称监国,然后正式称帝。

大学士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苏观生

苏观生(?—1646年),字宇霖,广东东莞人。30岁始为诸生。明崇祯年间授无极知县。总督范志完推荐其为永平同知,监纪军事,寻迁户部员外郎。明亡后,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拥立唐王朱聿键。擢为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兼学士。领衔储贤馆,招揽人才,拜东阁大学士。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清兵攻破福州,苏观生自杀身亡。

何吾驺

何吾驺(1581—1651年),字龙友,号象冈,初字瑞虎,晚号闲足道人,广东中山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祟祯初年(1628年)晋左春坊充经筵讲官、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历官正詹事,后擢升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大学士兼代理首辅,因弹劾被罢官。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自立于福州后诏何吾驺为首辅,后何称疾还乡。著有《元气堂诗文集》三十卷、《云芨轩稿》二卷、《经筵日讲拜稽集》四卷、《周易补注》四卷、《中麓阁集》及石刻楷书四种等。

郡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亦可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三级称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

总督

官名,明代始设,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总理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另有管理河道及漕运事物者亦称总督。

巡抚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朱由榔

朱由榔(1623—1662年),又写作由郎。桂王朱常瀛第五子,南明皇帝(1646-1661年在位),在位16年。他是明神宗之孙,明思宗的堂弟,世袭为桂王。明朝灭亡后,朱由榔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广州做了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永历政权维持的时间较长。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历帝被清军逼到缅甸,被缅甸王收留。后明朝降将吴三桂攻入缅甸,永历帝朱由榔被俘,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一月在昆明被绞死,终年40岁。死后庙号昭宗,谥号匡皇帝。清乾隆年间上谥号出皇帝。

丁魁楚

丁魁楚(?—1646年),字中翘,号光三,河南省永城市马牧乡丁老家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先任户部主事,后任郎中、大名道副使。兴利除弊,勤政爱民,体恤民情,纠正冤假错案,深受百姓称赞。清顺至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诏丁魁楚总督两广。1645年5月清兵攻占南京,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诏丁魁楚管理军务。次年秋,福州失守,朱聿键被清军俘杀。1646年11月,丁魁楚与广西巡抚瞿式耜、兵部尚书吕大器等拥立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丁升任东阁大学士,兼管军事。不久清兵南下广州,丁魁楚奉桂王逃至梧州、岑溪,后被清将李成栋所杀。也有说丁魁楚战败藤江,投江而死。

瞿式耜

瞿式耜(1590—1650年),字起田,号稼轩,苏州人。明万历进士。南明大臣,著名诗人。南明弘光时官至广西巡抚。后在永历政权时进文渊阁大学士。他主张整顿内政,联合农民军抗清,被拒。永历四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桂林陷落,被俘而死。后清廷赐谥“忠宣”。著有《瞿忠宣公集》、《媿林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