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铨(1595—1672年),字振鹭,河北涿州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天启年间任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入清,受摄政王多尔衮征用,以大学士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官至中和殿大学士。康熙年间卒,谥“文敏”,旋被削谥。
冯铨(1595—1672年),字振鹭,河北涿州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天启年间任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入清,受摄政王多尔衮征用,以大学士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官至中和殿大学士。康熙年间卒,谥“文敏”,旋被削谥。
洪承畴(1593—1665年),字亨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进士。崇祯初年为西陲大将,曾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二年(1639年)改督蓟辽。崇祯十四年(1641年)率军前往松锦以解清军之围,兵败被俘降清。顺治元年(1644年)任内秘书院大学士,次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诸省,在清军攻取江南方面军功尤隆。顺治十五年(1658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十八年(1661年)致仕,后病死。
古代编年体文献之一。记述方式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中心,既记其言行动止,还兼记一朝国政大事。实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时政记、起居注和日录。 实录最早产生于南朝萧梁时期。自唐代开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诏令史官为先君撰修实录。此后,历代皆视实录为必备之作。清代专设有实录馆,不仅由大臣主持纂修,还要由皇帝御审“钦定”。
徐元文(1634—1691年),字公肃,号立斋,昆山(今属江苏)人。清顺治时期状元,授修撰。江南奏销案起,名列逋赋册中,降銮仪卫经历,四年后始复官。康熙十四年(1675年)充翰林院掌院学士,后招为《明史》监修总裁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拜文华殿大学士。次年,为两江总督傅拉塔疏劾纵容子侄收受贿赂等,休致回籍。与兄乾学、秉义并称“昆山三徐”。著有《含经堂集》。
张玉书(1642—1711年),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历官50年,久任机务,直亮清勤,朝廷依以为重。先后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于古文辞,著有《文贞集》12卷。卒谥“文贞”。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别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鸿博官检讨,后入直内廷。工诗,与王士祯齐名。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书工古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他的隶书定为逸品下。亦工画。因学识渊博,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曾参与编纂《明史》。为完成《日下旧闻》一书,他不仅摘录古书,且逐一实地考察对照:“雄关绝障,策屐登临;名刹高台,按图指索。认籀文于甫草,最详同马攻车;剔碑版于荒苔,尽访吉金贞石。”历尽辛苦,终成此书。著有《曝书亭集》等书行世。
万斯同(1638—1702年),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人。清代史学家,博通诸史。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身份入史局,参修《明史》。他拟类分题,制定体例,对《明史》的贡献甚大。著有《历代史表》、《儒林宗派》等书。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一字砚斋,安徽桐城人。清代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授检讨,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大学士和刑部侍郎等要职。雍正年间,擢礼部尚书,值南书房,又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鄂尔泰同为军机大臣,时军机处初建,规制多所定议。以周敏勤慎,为世宗所倚重。乾隆十四年(1749年),以老病退休。立朝50年,富贵寿考号为清代之最,然以乞身后恩典事,临去曾受斥责。卒谥文和,有《传经堂集》。
王鸿绪(1645—1723年),字季友,号俨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被任命为《明史》总裁,独自担负《明史》全稿的审核修改工作。《明史》能够成为二十四史中备受推崇的典籍,与王鸿绪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清内府将各朝帝王的《本纪》单独缮写成帙,列架陈设,有彰显和敬承之意。
记载一个朝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书。唐代时有《唐六典》,虽为六,实包括中央地方所有官署的体制。明清时改称会典,仍以六部为纲。清又有会典则例与会典并行。
史书的一种体裁。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并有相关臣僚的小传。最早有南朝梁周兴嗣所撰《梁皇帝实录》,记梁元帝事。自唐初以后,每一皇帝殁后,继嗣之君必敕史臣撰修实录。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因之,沿为定制,至清末光绪朝止。历代实录共有一百一十余部,但绝大多数已佚。唐代仅存韩愈撰《顺宗实录》,宋代仅存钱若水、杨亿等撰《太宗实录》残本二十卷。较完整的为明、清各朝实录。又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称实录,如唐李翱撰《皇祖实录》。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澹园,江宁(今南京)人。明万历进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著作甚丰,有《澹园集》(正、续编)、《焦氏笔乘》、《焦氏类村》、《国朝献征录》、《国乐经籍志》、《老子翼》、《庄子翼》等。
南明是明末北京失陷后,朱姓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诸政权,包括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鲁王政权、唐王绍武政权、桂王永历政权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弘光和永历政权。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丹阳总督马士英等人拥戴下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福王政权内部存在激烈的党争和内战,只有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坚守扬州。后清军攻下扬州,杀害了史可法,并屠城。五月清军占南京,俘虏福王,弘光政权仅仅维持一年就灭亡了。当年六月,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建立政权。鲁王依据钱塘江天险与清军相持一年,至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绍兴城破,鲁王出走而覆灭。在鲁王监国的同时,故明官吏黄道周和军阀郑芝龙等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号隆武,但与鲁王政权为争“正统”而水火不容。清廷诱降郑芝龙,消灭了隆武政权。顺治三年十一月,隆武帝之弟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仅过40多天便在清军的进攻下灭亡了。绍武政权创立的同时,由两广官吏瞿式耜、丁魁楚在广东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为帝,改元永历。初与唐王绍武政权互争“正统”,清军乘其内战攻入广东,桂王奔逃于两广。由于何腾蛟、堵胤锡、瞿式耜等将领力战,并得到大顺军、大西军的支持,其政权得以维持。顺治十三年(1656年)李定国迎桂王到云南。顺治十五年(1658年)吴三桂攻入云南,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缅甸俘获桂王,支撑16年之久的永历政权终于灭亡了。至此,南明政权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