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入关奔袭战略
【皇太极入关奔袭战略】
【皇太极入关奔袭战略】
  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明朝征战多年,在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遭到明督师袁崇焕所领明军的顽强反击,后金军备受重创。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至此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失利,且最终因伤而命丧黄泉。其继承人皇太极登基不久即对宁远城实施报复性进攻,但复遭惨败。于是,皇太极调整了对明战争的策略,利用骑兵对明内地实行飘忽不定的奔袭战,掠夺人口、牲畜、粮食、金银、布帛,破坏城邑,耗其国力。皇太极在天聪二年(1628年,崇祯元年)迫使察哈尔蒙古从西喇木伦河退出后经这一通道,绕过山海关,从长城的不同关隘攻入明朝内地。
  天聪三年(1629年,崇祯二年),后金军首次分路从龙井关、大安口等处突入塞内,直趋北京,蓟辽督师袁崇焕率军驰援京师。后金军迫于明军火炮的威力无法强攻,于是运用反间计除掉其心腹大患袁崇焕。挥军东退时,后金军又攻占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四城,留兵驻守,以作为日后入关击明的根据地,但由于留守的二贝勒阿敏失误,四城得而复失。
  天聪八年(1634年,崇祯七年),皇太极号令后金军奔袭宣府、大同。兵锋所指以宣、大为中心,波及今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在50余日内攻陷明朝大小城堡50余座,杀掠无数。
  崇德元年(1636年,崇祯九年)八月,清军突入居庸关,但未围困京城,而是绕京畿攻掠一周。回师时,所获人畜财物用了4天时间才全部通过边口。
  崇德三年(1638年,崇祯十一年)八月至次年三月,皇太极又指挥了清入关前最大规模的一次奔袭战,兵分左右两翼,分别于墙子岭与青山关毁边墙突入口内,绕过北京南下,攻克城池53座,归降城池8座,俘获包括亲王郡王、将军在内的人口40多万,使明朝北方惨遭蹂躏。
  为了加速明朝国力的衰疲,清军在取得松锦大捷后于崇德七年(1642年)又对明进行了一次奔袭战,攻克3府18州67县,计88城,人口36万多,牲畜32万多,金银珠宝无数。
  清军频繁的入关奔袭战削弱了明朝的实力,使后金的财富总量迅速增加,增强了后金与明作战的经济实力。

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明军事家。广西藤县人。万历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主事。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自请守辽。他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城,屡次击退后金(清)军的进攻。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当后金汗努尔哈赤西渡辽河,发起大规模进攻,经略高第准备弃辽入关时,袁崇焕大义凛然地宣称:“我宁前(宁远、前屯)道也,官此,当死此!”坚持抵抗。高第撤兵后,袁崇焕坚守孤城宁远,以2万军队抗击后金军万人,用火炮击伤努尔哈赤,战败后金,取得宁远大捷,升授辽东巡抚。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战败皇太极,获宁锦大捷。崇祯即位后,授兵部尚书衔,督师蓟辽。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他星夜驰援。崇祯中后金反间计,袁崇焕被冤杀。

皇太极

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承父业,进一步开创了清王朝的基业。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尊号“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

察哈尔蒙古

元朝灭亡后,北徙的蒙古族分为多部。至明朝晚期,达赉逊库登汗因受土默特部俺答汗压迫,迁徙于辽东边外,故称察哈尔(察哈尔为蒙语,意为“边”)部。明末其首领为林丹汗。

贝勒

满语的音译,相当于部落的酋长。清朝封爵名。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其尤尊者称和硕贝勒(意为统辖四方的贝勒)。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封爵,置贝勒于亲王、郡王下。崇德以前的贝勒,实相当后来的亲王。

阿敏

阿敏(1586—1640年),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之子。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称二贝勒。因弃守永平四城被幽禁,后死于禁所。

大同

地方政区名,辽、金、明、清皆置,其地均相当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指挥

军事编制单位。五代时的后唐已有此编制,即营的组织。至宋代,指挥成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军事编制单位。军队的屯戍和调动往往打乱军与厢的编制而以指挥为基本军事单位,额定兵员500人。宋代指挥的统兵官为指挥使与副指挥使。

城池

城池的产生是伴随着战争的历史而修建的。由城垣、城门、角楼、箭楼、甕城、马面(即墩台)、护城河等构成。早期多为土城,也有少数的石头城。元代以前土城为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池的建造也有所改进,特别是京师外围的城墙和城楼开始采用砖石结构。明清紫禁城的城池体系进一步完善。

亲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郡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亦可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三级称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

松锦大捷

清军入关前,在关外战胜明军的一次重要战役。皇太极称帝前后,数次入关掳掠,因明军控制山海关而不敢久留内地。为了夺取北京和全国统治权,必须打下山海关和作为山海关门户的锦州。清崇德五年(1640年)清军攻打锦州,明守将祖大寿奋力抵抗,大败清军。第二年,皇太极再调重兵围攻锦州,因外城蒙古兵降清,清军占领了锦州外城。为解锦州之围,时蓟辽总督洪承畴率步骑13万增援,数败清军。明廷令洪承畴速战解锦州之围。洪承畴将粮草囤于锦州西南30里的杏山和塔山的军架山,自己率守军6万先进。皇太极陈兵于松山和青山之间,集中兵力进行攻击,击败护粮明军,夺得笔架山粮草,切断了明军粮道。清军乘明军军心动摇之机,设伏消灭了从乳峰山突围的明军。继而设伏于松山和杏山间的高桥,歼灭明军5万余人。清崇德七年(1642年)攻破松山,俘获洪承畴。久被围困的锦州,已待援无望,祖大寿举城投降。从此,清军占领了关外除宁远之外的所有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