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1750--1799年),姓钮祜禄,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由于精明敏捷,颇得乾隆帝赏识,官职累迁,由御前三等侍卫而至户部侍郎,再至户部、兵部、吏部尚书,理藩院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四库馆正总裁等,在军机大臣任上二十余年。乾隆帝晚年倚为心腹。他专擅弄权,贪污极巨。乾隆帝死后,嘉庆皇帝即以二十大罪赐其死,抄家所获巨资充公。其时竟有“和坤跌倒,嘉庆吃饱”之民谣。
和珅(1750--1799年),姓钮祜禄,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由于精明敏捷,颇得乾隆帝赏识,官职累迁,由御前三等侍卫而至户部侍郎,再至户部、兵部、吏部尚书,理藩院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四库馆正总裁等,在军机大臣任上二十余年。乾隆帝晚年倚为心腹。他专擅弄权,贪污极巨。乾隆帝死后,嘉庆皇帝即以二十大罪赐其死,抄家所获巨资充公。其时竟有“和坤跌倒,嘉庆吃饱”之民谣。
唐朝典章制度中三品以上官员赐以紫色袍服。武则天崇信佛教,以僧人为俗官,并赐紫色袈裟,沙门始有封爵赐紫之制。宋金以后仍沿袭之。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清代对老年大臣的一种优待,实际并非真正允许在紫禁城骑马,而是可以乘坐肩舆或椅轿进入宫中,后来基本成为给年长大臣或宠臣们的一种荣誉。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官名,明代始设,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总理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另有管理河道及漕运事物者亦称总督。
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俗称“军门”或“提台”,为武职从一品官,为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管理一省军政,节制全省各镇总兵。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清代步军营之长官,亦称九门提督。例由皇帝特选择满洲亲信大臣兼任,从一品。掌京城九门锁钥、白塔信炮,统帅八旗步军及巡捕营将弁查稽盗贼,维护京师治安。顺治初置时,专管八旗步军。康熙十三年(1674年)始提督九门事务,三十年(1691年)兼辖巡捕三营官兵,改称提督九门步兵巡捕三营统率。乾隆八年(1743年)兼管白塔信炮。四十六年(1781年)巡捕营增为五营,始定全衔为提督九门步兵巡捕五营统领,简称步兵统领。
清代侍卫处最高长官。定额6员,以勋戚大臣充任,镶黄、正黄、正白旗各2人。掌统领侍卫处,统帅侍卫亲军,偕内大臣、散秩大臣拱卫扈从。平时,率所属会于太和门坐班。皇帝御门听政时列侍,宿斋宫则环卫,燕飨时则视席,大阅时则列队以卫御营,巡幸时则率其属扈驾,驻行宫则守卫。
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400余种,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册,约9亿9千7百万字。内容涉及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
《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其中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分别贮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其中以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藏本最为精致,疏漏较少;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和琳(1735—1796年),清满洲正红旗人,钮钴禄氏,和珅弟。乾隆时由笔帖式官至四川总督。赴贵州会同福康安镇压石柳邓苗民起事。卒于军。晋赠一等公,谥忠壮。和珅诛,追革公爵。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即《周礼》中所谓“冬官”、“大司空”,隋唐以后称“工部”并沿用至清。工部的职责是“掌天下造作之政令与其经费”,凡土木兴建工程、水利工程、各项器物制作工程,都由工部管理。
满语,也作“笔帖黑色”。清入关前称有学问的人为“巴克什”,天聪五年(1631年)改为“笔帖式”,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清各部院、内行衙署均有设置,主要掌管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文书等事宜。约在天聪末崇德初,刑部笔帖式已从事汇集整理、登记存档已审结案件的工作,以备随时参考利用;国史院笔帖式要定期将重要的刑部档案记入国史档册。清入关后,国家制度日臻完善,政务活动急剧增加,文书档案工作也日渐繁杂,清政府遂在各衙门广置笔帖式。笔帖式为国家正式官员,有品级。早年有五、六品者。雍正以后除极少数主事衔笔帖式为六品外,一般为七、八、九品。笔帖式升迁较为容易,速度较快,被称为“八旗出身之路”。
官名,俗称阁学。为内阁大学士之属官。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内三院官制,于三院共设学士5人。后内三院改为内阁,仍设学士。定额缺为满学士6人,汉学士4人。其品级初期曾有升降,至雍正八年(1730年)定为从二品,例以詹事府詹事、少詹事及寺卿、翰林院侍读学士等升任。内阁满学士掌奏本章,凡御门听政时进折本,朝审、秋审时奏各省勾到人犯等;汉学士掌批题本之汉字谕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以前内阁学士均兼礼部侍郎衔,并由钦命满、汉各1人掌稽查中书科事,或命于各书馆兼总裁、总纂等官。
苏陵阿(1716-1799年),满洲正白旗人,钮钴禄氏。乾隆六年(1741年)为翻译举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自吏部员外郎(官职从五品)越级提拔,历任兵、工、户三部侍郎(官职从二品),迁任户部尚书,累官至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因系和珅之弟和琳之姻亲,又年老昏聩,随人俯仰,遂为和珅所乐用。嘉庆初年,和珅伏诛,嘉庆帝令其致仕,寻卒。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朱厚照打算南巡,文武大臣纷纷上疏反对。皇帝大怒,命将兵部郎中黄巩等六人关入狱中,107名朝臣罚跪午门外五日,并施杖刑,致使八位大臣被杖死。这年六月,江西宁王朱寰濠造反。皇帝以亲征之名再次下令南巡。经临清、淮安、扬州,到达南京,南下至次年九月,朱厚照于清浦(今江苏清江市)积水池钓鱼,船翻落水受惊,才匆忙返京。十二月到北京,十六年(1521年)三月死于豹房。
指管理监督官盐发卖、盐引批验、盐课征收、私盐查禁等事务的官员。
伊江阿(生卒年不详),满洲正白旗人。嘉庆元年(1796年)任山东巡抚,结交权臣和珅。乾隆皇帝崩逝,伊江阿因奏事附书劝和珅节哀,而此时和珅已下狱,嘉庆皇帝得其书,诏诘责,被夺职,命戍伊犁。寻授蓝翎侍卫、古城领队大臣。
清制,地方盐政由总督或巡抚兼管。有盐务之地,专设都转盐运司或盐法道具体办理。两淮盐政管辖淮北、淮南盐政。雍正九年(1731年)始由两江总督兼行总理两淮盐务。
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示与因将帝位让于异姓(实际上是被武力篡夺)从而导致改朝换代的“禅让”不同。“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号始皇帝,追封其父秦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实际上异人并未当过皇帝。第一个真正的太上皇是后凉太祖吕光,公元399年12月,吕光病重,于是将帝位让给儿子吕绍而自称太上皇。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传位于嘉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