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南京条约》】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鸦片战争已经进行了将近两年。英国远征军在广东沿海、江浙海口的袭击并没有彻底打垮清王朝的抵抗意志,争战的迁延使英国远征军陷入了泥潭。为了尽快摧毁大清臣民的抵抗意志,结束这场战争,英军计划利用优势的海军力量侵入长江一线,阻断南方漕粮的北上运输线,迫使清廷接受英国提出的筹码,于是英国远征军在六月十四日进攻镇江。在经历了血腥厮杀之后,英军占领了镇江,稍俟休整,继续溯江而上,直指南京。此时两江总督牛鉴已经丧失了抵抗信念,将战略重点从部署防守转到向英军求和。
  道光帝委派的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此时正追随在英军军舰后面妥协求和,从宁波、乍浦、吴淞一直追到镇江。在镇江开战前,耆英、伊里布仓促间向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Henry Pottinger)递交了私人信函,但充满乞和字眼的文字中并没有能够满足英军胃口的任何允诺,自然也就无法阻拦英军发动的镇江攻城战。镇江被攻下后,璞鼎查给耆英、伊里布复照,声称耆英、伊里布应该带赎城款到南京等待赎城。正当耆英、伊里布左右为难之际,收到了道光帝的谕旨,授予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的权力。原来,璞鼎查率军逼近南京时,自感守城有责的牛鉴在两日之内连续给璞鼎查发去6道照会,讨价还价,并在飞书请耆英、伊里布快速到南京解救危机的同时,八百里加急上奏道光帝,告知危情。镇江城破后滞留无锡的耆英、伊里布缓缓地挪到南京,在收到道光帝的授权后随即展开求和活动。
  伊里布的家仆张喜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首先代表伊里布与璞鼎查的代表马儒汉在南京城外下关的静海寺就英方的开价进行了初步的商讨。不久,原吉林副都统、四等侍卫咸龄,署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按黄恩彤参与进来,与马儒汉重开谈判。 七月十五日,耆英、伊里布登上英舰拜访璞鼎查。二十一日璞鼎查率人进入南京城,正式交付签约文本。本来耆英提议立即签字,以便使英军尽快离开南京,但璞鼎查还需要一个隆重的签约仪式,炫耀武力。七月二十四日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耆英、伊里布在条约文本上盖用关防并亲笔画押。9天后,道光帝愤懑之中夹带着无奈的授权谕旨才到达南京,然而他的臣子早已代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鸦片

英文opium的音译,又称阿片。由草本植物罂粟果内乳汁干燥而成。主要成分为吗啡。药用有镇痛、止泻、止咳作用。吸食后易成瘾,可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上两次由于鸦片贸易而引发的战争。第一次为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二次为1854-1860年,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战争均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结局,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是近代中国蒙受屈侮的最重大事件。

长江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流至上海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因江上风帆及众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故有“历史画廊”之称,为诗人和画家们常用的创作题材。

总督

官名,明代始设,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总理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另有管理河道及漕运事物者亦称总督。

牛鉴

牛鉴(?-1858年),字镜堂,号雪樵,甘肃武威人。嘉庆朝进士。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任河南巡抚。闽浙总督裕谦殉难后,被调任两江总督,主持江浙战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军进攻吴淞口,江南提督陈化成亲自率兵抵抗。牛鉴闻听陈化成战事进展顺利,大摆总督仪仗,准备开赴前线慰劳将士。被英军发现之后集中炮火轰击,牛鉴即仓惶逃窜,带动亲随一哄而散,使清军部署大乱。陈化成孤军奋战,血洒疆场。牛鉴一路逃往嘉定、昆山,后又逃往镇江、南京。当英军逼近南京城时,牛鉴向英军乞求投降,参与了《南京条约》的谈判,随后被革职拿问,两年后被释放。牛鉴曾参与镇压捻军起义。

耆英

耆英(1790—1858年),字介春,清宗室,满洲正蓝旗人。曾任副都统、侍郎、盛京将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他担任广州将军,后调任杭州将军,不久被授予钦差大臣,寻求与英军妥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他和伊里布在南京与英军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随即又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虎门订立了《南京条约》善后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法国订立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使中国丧权失土,开始迈向殖民地的深渊。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在屡次派遣大员都无法开启议和的情况下再次启用耆英为钦差大臣,与英法联军进行交涉。但英法联军以其全权资格不够为由将其逐出。耆英逃回北京后被咸丰帝赐死。

英和

英和(1771—1840年),字定圃,号煦斋,清满洲正白旗人,索绰络氏,德保子。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授编修。嘉庆间值南书房,入军机,道光间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有《恩庆堂集》。

伊里布

伊里布(1772-1843年),字莘农,爱新觉罗皇室。嘉庆朝进士。历任陕西、山东、云南巡抚,迁任云贵总督、协办大学士,以勇于任事、敢于负责著称。鸦片战争暴发后,浙江战事不顺,于是道光帝调派伊里布赶赴浙江办理军务,负责收复舟山。但惯于官场周旋的伊里布却慑于英军的船坚炮利放弃了收复舟山的计划,派遣家丁张喜与英军妥协,乞求英军的宽容,并巧妙地把收复舟山的希望转嫁到在广东负责谈判的琦善身上。他未经道光帝的允许就擅自与英军订立浙江停战协议,允许英军继续占领舟山岛及其附属岛屿。伊里布因而被两江总督裕谦上书弹劾,于是道光帝下令将伊里布革职问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战事已不可为,伊里布重新获得启用,跟随耆英参与《南京条约》及一系列条约的谈判,妥协软弱,漠视主权。鸦片战争之后,伊里布充任广州将军。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处理广州人民反入城的斗争中忧郁惊扰而死。

璞鼎查

璞鼎查(Henry Pottinger,1789-185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因侵略亚洲富有“经验”,在中英鸦片战争后被派往中国取代义律为全权代表。璞鼎查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二十四日抵达澳门后全面执行英国政府的侵华政策:胁迫清政府无条件接受鸦片贸易合法化;率军攻占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定海、乍浦等多个重镇;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3-1844年璞鼎查任香港殖民政府第一任总督。

都统

武职官名。始见于前秦,唐及辽、金亦置。清代都统有三类:①八旗组织中一旗的最高军政长官。满语称“固山额真”,为从一品。分掌该旗之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等军政事务。②驻防八旗的最高军政长官之一。于不设驻防将军之地置之。除掌驻防旗营军政事务外,并兼管驻防地区的民政事务。③驻扎新疆地区的军政长官之一。

关防

明清印信之一。出现于明代初期。形为长方,阔边朱文。朱元璋在洪武年间为防止臣下私用印于空白证明,遂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取“关防严密”之意,故名之“关防”。清代沿用,八旗参领官及钦差、地方督、抚等官员使用,执掌者权重。

《南京条约》

即《江宁条约》。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派遣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共13款。主要内容为:(1)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2)割让香港给英国;(3)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抽收进出口货的税率由中英共同议定,不得随意变更。由此,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