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在位的十年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消耗在游乐活动上。他的游乐,从宫中到禁苑,再到京郊和边疆,由内及外,范围渐次扩大,从游园到巡游,动态性逐步增强,游观的环境也由熟悉到陌生,新奇感越来越强烈。不过,从所用的时间来看,宫中和禁苑的宫廷游园活动,是宣宗游乐生活的主要内容。看来,他已被儒家和父祖所构筑的娱乐围城所羁绊。
一、宫中游赏
宣宗在宫中的游乐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如荡秋千、蹴鞠、投壶、弹琴、观舞等,前已述及,此处不赘。本文重点介绍宣宗在紫禁城中对花木、动物、风云、雨水等物象的观赏以及登楼远眺等游赏活动。
宣宗所生活的紫禁城中,可谓是花的海洋,这里一年四季鲜花怒放,牡丹、芍药、蔷薇、蜀葵、水仙、葵花、玉簪花、杨花、荷花、杏花、李花、桐花、梨花、海棠、兰花、石竹花、榴花、菊花、梅花等众花名品,引得宣宗目不暇给。紫禁城里的花木,在清代嘉庆间林清起义攻入禁中后,才被朝廷砍伐殆尽的。明代的紫禁城,一到春天,百花盛开,到处姹紫嫣红。那国色天香的牡丹,令宣宗为之倾倒和讴歌,赋《赏牡丹》诗赞美:“最是画栏欢赏处”“芳名独占万花魁”,明确表示自己对牡丹是“欢赏”的。那双头牡丹,令宣宗赞叹“名花一种逞娇姿”“并蒂相依如欲语”。牡丹的娇姿,引起了游人的诗怀和酒兴,宣宗赋诗称:“国色天香真可爱,诗怀酒量自应宽。”宣宗也把芍药花称作“无边国色”:“无边国色真堪赏,题品谁云次牡丹”。他欣赏的还有白芍药,誉之为“玉砌花同洁”和“东风洒香雪”。灿烂的葵花也引起了他的诗兴,提笔写了《雨后葵花盛开殊可人意》,认为葵花是自古以来人们爱玩的花品:“古来爱玩多题咏”。宣宗把海棠花视为花中仙子:“天上玉人春睡足,花中仙子晓妆迟。”(《垂丝海棠》)他还观赏杨花、杏花、李花、桐花、梨花、兰花、石竹花等花并题诗抒怀。

御花园万春亭

御花园一隅
春花谢了,夏花发了,宣宗又步出门庭,来到宫中的花园观赏榴花、莲花等。当“园林长夏暑风轻”的时候,映入宣宗眼帘的是“几树榴花照眼明”。宫中莲花盛开,月下更觉高洁,宣宗赋《莲塘夜月》诗称赞“菡萏花深露气香,冰轮初上映芳塘”。对于“亭亭净植出涟漪,皎洁天然绝世姿”的白莲,宣宗也特别喜爱。
秋天,宣宗又把玩赏的目光投向菊花、桂花、山茶花和玉簪花。在《赏菊》诗中,宣宗称赞菊花“秋至百卉悴,嘉菊独敷荣”的品格,并把菊花“置之樽俎间,陶然足怡情”。他还认为菊花“由来此物能延寿,持奉慈颜万岁欢”。从他写过的《书窗秋菊》、《书窗菊》、《移菊》、《白菊》等众多的诗中可见,宣宗是十分喜欢菊花的。桂花也在秋天低调盛开,并释出浓郁的清香,这自然引起了宣宗的观赏和赞咏,写下了《桂林秋晓》、《桂花》、《桂香》等一系列诗篇,讲述自己与群臣欢宴赏桂的情景:“良辰美景宜清赏,闲共群臣宴广寒”。山茶花也在深秋凌霜犯雪而开,宣宗禁不住给予热情的讴歌:“秋风已过浑如旧,犹自凌寒犯雪开。”对于“名花一种擅秋光”的玉簪花,宣宗也有意味深长的欣赏和题咏。
冬天,宣宗对凌寒独开的梅花更是赞赏不已,曾赋多篇《梅》、《梅花》、《红梅》、《题梅》等诗,描写他观察到的梅花形态和品格:“疏蕊绽寒枝,溪桥雪后时。香风明月下,冰玉共清奇。”
宣宗对花的欣赏,不仅是正面观察,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和时态去观赏,如着意于花影和落花的欣赏,曾赋《花影》诗:“为爱花香与花影”,“日弄花阴正好看”;对于“落花半落莓苔上,红白纷纷似绣茵”也作了吟咏。
宫中的草木也是宣宗游观的重要目标。对于新栽的环绕北堂的萱草,宣宗觉得“幽姿元自异群芳”。《秋草》、《草茵铺径》等诗是他欣赏宫中青草的寄兴之作。宣宗常常漫步宫中,抬头仰望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树木及其扩大如盖的枝叶,低头凝望树下的浓阴,心中便不由得诗兴大发,写下了《石榴》、《苍松》、《高槐》等篇,抒发了对松柏、石榴树、槐树、翠竹、杨树、葡萄、榆树、柳树、桧树、桐树、梅树等树的欣赏之意和愉悦之情。他从高槐“凌空承日郁苍苍”的伟岸身躯,联想到“抚树不忘保傅良”的责任。他还对榆树和柳树“荫日几株张翠盖,迎风万叶撒青钱”的神态欣赏有加。他还特地在宫中移种了竹子,赞美它“月下纷纷云影乱,风前飒飒玉声寒”的姿势。
高墙深宫,锁不住宣宗对大自然的向往。对于日月星辰、风云雨露、雾霜冰雪等,他都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和发自内心的欣赏。早朝时观察过日出和朝霞,夜晚举头仰望明月和星辰,写过《远树斜阳》、《新月》、《月夕》、《碧梧秋月》、《松轩对月》、《老人星》等诗。在《玉堂翫月》中对“宫阙深严夜气浮,月轮飞上海东头”的月景,是以玩赏的心情对待的,认为“光辉此夕多清趣,何必春宵秉烛游”。风云雨露或许给世人带来麻烦,但却激起宣宗的审美欲望。曾赋《荇带牵风》、《竹窗闻风》等诗,对穿竹而过的清风形成的天籁之音痴迷不已,认为是“相娱在朝夕”。禁中雨景,也使宣宗的兴致提高,曾赋《三月十七日喜雨》,一个“喜”字,表露了他的娱乐情怀。对于露珠,宣宗也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清赏,在《荷露》诗中描述“池面高荷翠盖擎,亭亭捧露比金茎”,说它像珍珠一样在月下闪着光芒,“风前荡漾或欹倾”,称赞它“娱人别有清香异”。宣宗还喜欢雾的迷蒙和雪的洁白,有《柳丝绾雾》、《霜后薄雾忽晴》等诗为证。冰雪景象则使宣宗感到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的新奇,通过《御沟冰泮》、《冬夜雪霁明月在庭对景偶赋》等诗,对于“满地瑶华凝皎洁”的景色热情赞美。
紫禁城由御沟(护城河及金水河,与太液池相连)所环绕,宣宗日居禁中,对御沟产生了浓厚的观赏兴趣,写过不少关于它的诗章,如《御沟春水》、《御沟冰泮》和《金水河偶兴》等。他对御沟“旋绕宫墙千万载,谁云江汉独朝宗”的奇特现象作了思索;为“春雨添新绿,潺湲泛御沟”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与御沟紧紧相连的是金水河,金水河被引入宫内。宣宗对“风前桂树晚香飘,红艇轻移过画桥”的金水河景色着了迷。

紫禁城内金水河
宣宗不甘心双目被禁城所限,因此经常登高远眺。翔凤楼是宫中最高楼,宣宗最喜欢登临此楼,从太液池、琼岛直向都城和京畿远处眺望。在《登翔凤楼》、《翔凤楼春望》和《初日照翔凤楼》诗中,描述了翔凤楼“画栋雕楹十二层”的外观,以及登楼观望到的美丽景色:“太液澄波春浩荡,蓬莱积翠晓峥嵘。遥看东岱群峰远,俯视中原一掌平。幽蓟山回围紫禁,云龙地拥接瑶京。”他感到“满目风光随处好”,所以“无端诗思一时生”。
作为有着强烈游乐欲望的年轻皇帝,宣宗并不安于仅在宫中游赏,他的目光早已蔓延到宫城周围的皇家禁苑。
二、禁苑游乐
紫禁城的东、西、北三面,都是皇家禁苑,即东苑、西苑(今北海和中南海及其沿岸,北海与中南海明代称为太液池)和万岁山(今北京的景山公园)。宣宗除了在紫禁城中游观外,还经常漫游东苑、西苑和万岁山。禁苑(东苑、西苑、万岁山)与紫禁城(皇宫)的功能不同,紫禁城主要是皇帝后妃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而禁苑主要是他们的休闲区。因此,追逐快乐的宣宗,便经常徘徊、徜徉和流连在禁苑中,乐而忘返。从《大明宣宗皇帝御制集》中宣宗写的诗来看,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抛洒在禁苑的山水林草之间,或登临万岁山,或漫步东西苑,或穿行芭蕉园,或荡舟太液池。
宣宗常与臣属和宫嫔们一起在禁苑中游春。触目皆是杨柳翠色,黄莺在柳枝上欢鸣,“御堤杨柳绿烟深,拂曙新鸎动好音。苑内风清疑奏玉,枝间日出照栖金”,因此宣宗“朝罢时来闲静听,不须理瑟更调琴”。《久雨初晴顿有秋意闲步西苑率然成咏》一诗,是宣宗“襟怀澄澈兼闲暇”的游览写照。他常于“退朝视膳余闲际,西苑从容偶一过”。东苑也经常光顾。在《东苑䜩集》诗中,宣宗歌咏道:“嘉会不易致,为乐须及时。况此清胜景,雅怀复相谊。”他于朝会后,在此宴集:“朝回足清暇,抚景情更怡”,只见“弘开绮罗席,满泛黄金卮”,歌管杂着鸣蜩,舞女映着芙蓉,真是“不闻昼漏传,但见觥筹飞”,“尽饮不成醉”,“所乐良在兹”。东苑中香霭飘浮,笙歌喧扬,令宣宗乐在其中,“禁苑春游兴趣长”。
禁苑中最高的山是万岁山,这座山也是全北京城最高的山。宣宗经常来此登临。宣德三年,“太后游西苑,皇后、皇妃侍,帝亲掖舆登万岁山,奉觞上寿献诗颁[颂]德”(《明史•后妃传》)。宣宗留下了不少游览万岁山的诗篇,如《春日登万岁山》:“广寒宫殿耸天中,春日登临远兴浓。”特别是在秋天重阳节时,宣宗更是频频光顾,有《九日登万岁山》为证:“良辰已及千官宴,清兴还游万岁峰。”他还在晚上从万岁山远眺,曾作《万岁山晚眺》。有时,他从太液池上仰望万岁山,以找到一种新的视角,并赋《太液池上望万岁山》二首。对于这座城中高山,他可以说是四时登临,曾作《万岁山四时咏》,春游时是“和风淡荡暖烟轻,长日流莺送好声”;夏游时是“凉满高台翠满林,南薰不遣一尘侵”;秋游时是“千岩翠树不知秋,丹桂香中玉露浮”;冬游时是“每向腊前看瑞景,瑶花飞绕碧阑干”。
皇家禁苑除了陆地和山林外,还有大面积的湖面和湿地,成为宣宗荡舟和观鱼的极好景观,这就是太液池。他曾作《太液池四景》,春游太液池时的景象是“水影虚涵一镜中,晴光摇荡暖云红”;夏游太液池的感受是“暑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秋游太液池的印象是“新秋凉露浥荷丛,不断清香逐晓风”;冬游太液池的感觉是“池头六出花飞遍,池水无波冻欲平”。他还于《雪后步池上》中描写道:“飞雪初停霁景新,玻璃万顷净无尘。”太液池成了宣宗寄托春梦秋思的理想场所,在太液池上留下了许多动情的诗篇,如《池上小立》、《太液秋荷》、《太液涌浪》、《太液春游》、《太液泛舟》等。他于太液池上“偶乘佳兴泛龙舟”,觉得“锦缆牙樯足胜游”,“天池春水碧于苔,乘兴游观霁景开。
水上游累了,宣宗一行便登上岸边的新亭稍息,“新构华亭太液边,蓬莱山畔小壶天”。然后设宴群欢:“几回箫鼓开清宴,谁谓瀛洲别有仙”。
宣宗的禁苑之游,有时是与太后、后妃、宫女和宦官同行,有时则与大臣们同游,谱写君臣同乐的诗篇。
宣德三年三月的一天,宣宗召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18位大臣同游万岁山。他有意模仿唐太宗与18学士君臣同乐的佳话,欲再谱君臣同乐的华章。宣宗特地允许诸臣乘马,并可带侍从二人。进入万岁山园区后,在北门乘马以行,到乾宁门时下马,步行过桥,由宦官引导登上万岁山巅,放眼四望,北京景色尽收眼底。然后宣宗令蹇义等人登上御舟,泛舟太液池,在船上摆上御赐的茶及珍馐十余品,由宦官荡桨划船。众文臣兴起,相互唱和。不一会儿,抵达新建的圆殿,该殿地势奇胜,金碧辉煌,恍若身在蓬莱宫阙。这时,宣德皇帝乘马到来,慰劳甚周。大臣们皆叩头称“万岁”。皇帝大喜,在殿内徘徊观览了很长时间。皇帝特召杨士奇和杨荣说道:“尽管天下无事,也不可流于安逸。今天于政务之暇,命卿等至此以开豁心目,这也算是古人所说的‘游豫之乐,不在拘束’吧。”杨士奇和杨荣叩头称谢而退。宣宗传谕群臣,令他们凭槛观看宦官驾舟网鱼的表演。然后赐给御酿玉醅酒一坛。饮毕,复命大臣乘马游览小山。刚走一里多,皇上乘马跟至,群臣急忙要下马迎接,特旨勿下。并令宦官陪大臣们到小山饮馔,一定要他们尽醉而归。皇上这才与大臣们告别,乘轿回宫。未行半里,忽遇池中水鸟群飞,皇上亲射一箭,正中一鸟,坠于马前。这时诸大臣刚入小山门,忽然遥见宦官持鸟至,传皇帝命,赐给蹇义等作为烧烤。最后大家皆醉饱而归。
宣德三年七月十一日,宣宗召尚书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同游皇家的另一个禁苑——东苑。沿路都是嘉树成荫。此前,宣宗曾御殿中,召蹇义等人谈论政务良久后,说:“此殿旁还有草舍一处,是朕斋戒之所。非敢比古人‘茅茨不翦’之意,但大概可以表示不忘节俭吧。卿等可遍观。”此时,宦官引他们去参观。沿着迂回的路,他们进入荆扉,前有一河,河岸用石头砌成。河南,有一小桥,桥上覆以草亭,左右还有草亭,可东西相望,宛若台星,草亭枕桥而渡。桥下皆水,游鱼隐约可见。过河后,正中间就是小殿,梁栋椽桷均用山木做成,上面覆之以草,四面栏杆也不加斫削。小殿东西各有斋堂,还有轩亭,作为宣宗弹琴读书之所,也用草做房顶。小殿四围编竹为篱,篱下种的都是蔬茹匏瓜之类。当大臣们参观完毕时,宣宗皇帝来到河边,命宦官们撒网,得鱼数尾后,让宦官备办酒菜,赐给大臣们鱼羹。一会儿,宣宗把大臣们召至跟前,赐以金帛、绦环、玉钩等物,并赐宴于东庑,珍馐异果,不可胜记。接着又令诸臣各尽醉尽欢。像这样的君臣同游,七月份还有一次,那天,宣宗登上万岁山,坐广寒殿中,召翰林儒臣侍命,周览都畿山川形势。既毕,宣宗深有感触地说:“这山这殿,都是元朝顺帝每日宴游的地方,岂不可感!”侍臣叩头说道:“商纣王的昏庸事迹,是周文王的一面镜子。”宣宗深表赞同地说:“正是这样!”表明宣宗时刻以逸游为戒,游必有度。宣德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宣宗以时清气和,特赐勋戚和翰林之臣游西苑。宣宗传令赐给他们内庖酒馔,皆珍奇之品,众臣无不醉饱而归。
黄佐在《翰林记》卷六“侍游禁苑”中,记载了明代皇帝与大臣偕乐同游的事迹。宣宗为了拉拢大臣,而“当时儒臣,每得侍上游观禁苑,而亭台楼阁,靡不登眺,相与笑谈,一如家人父子。凡以通上下之情,而成天地之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