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上元节
【明上元节】
明上元节
【明上元节】
  古代宫中及民间都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或元宵节、灯节。是日观灯夜游的习俗很早就已存在。有始自汉代说,然而古文献有明确记载的是在7世纪初开始的唐代。唐景龙四年(710年)正月“丙寅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是夜放宫女数千人观灯。次日又微行观灯。当时认为上元夜天神下降,故从正月十四至十六日3夜均放灯,后增至5夜。到10至13世纪的宋代,元宵节不仅灯火辉煌,且有歌舞百戏填充街巷,“乐声嘈杂十余里”。元宵节吃应节食品“元宵”(当时称圆子)的习俗也早已出现。
  明代仍沿旧习,宫中元宵节前后放假3天,并赐文武群臣及耆老宴,午门置鳌山灯,听人纵观,表示与民同乐。大臣们可奉父母来观灯,皇帝并予赏赉。永乐年间一次灯山起火,有不及躲避而死者,帝甚惋惜,以后未再举行,但放假、赐宴如故。《明宫史》载,正月十五日上元,内臣宫眷,皆穿灯景补子、服蟒衣。灯市十六日更盛,天下繁华咸萃于此,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
  据晚明人记载,自明初始,“上元十夜灯”,正月初八始至十七日罢。北京的灯市在东安门外迤北(今灯市口一带)。做灯者,皆各持所有,到灯市出售。“灯之名不一,价有值千金者。”是时四方商贾云集,珠石奇巧,罗绮绸缎,古今异物毕至。更有技艺百戏,于市上演出,观者男妇交错,挨肩擦背,热闹非凡。乡村人则扎秫稭作棚,周悬杂灯,门迳曲折,长三四里,入游者一时迷不能出,谓之“黄河九曲灯”。有的家人,以小杯子108个盛油夜灯之,遍置井灶门户各处,聚如萤,散如星,颇有趣味。夜间并放烟花炮竹,有响炮、起火、三级浪、地老鼠、花盆、花筒等多达数百种。有的烟火则架高一丈,盒分五层,各处燃放,通宵不尽。此外尚有走桥、摸钉以祛百病等习俗。正阳、宣武、崇文各门皆不闭,任民往来,校尉巡守,通宵达旦,其盛况亦不亚于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