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绒洋花地毯
【栽绒洋花地毯】
故0021193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栽绒洋花地毯,18世纪,欧洲织造。长317厘米,宽407厘米。清宫旧藏。
  毛毯为机制平纹毯,以茛菪叶纹为框架,内饰怒放的一盆牡丹花、百合花等。《圣经》中提到这两种花象征神的圣洁、美好。茛菪叶是生长在地中海沿岸的一种低矮植物,它萌发时呈涡卷状,伸展的形态充满生命力的美感。因植物的生命特别旺盛而被象征着重生、复活。毯中多处出现的贝壳纹,也显示了西方洛可可时期的艺术风格。 
  壁毯色彩极为丰富,花纹俏丽,象征美好,是西方18世纪大型壁毯中的上乘之作。
撰稿人:付超
关键词: 栽绒 织造 洛可可

栽绒

将丝或毛线织入地毯的经纬中,然后剪平,使丝或毛绒头向上直竖,如同栽植,故名栽绒。

织造

官名。明清江南织造官署的主官。掌理织作“上用”和“官用”绸缎布匹事务。明代由提督太监出任。清代选派内务府司官担任,称织造监督。驻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等三处,每处一人。统属于内务府总管大臣,由缎库郎中具体负责考察评定。织造在驻地以钦差官身份出现,与地方最高长官平行;并且充当“圣上”的耳目,密报所在地方官声民情,往往由皇帝亲信出任。

洛可可

即洛可可艺术。洛可可(ROCOCO)的涵义是“贝壳形”,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年)所崇尚的艺术。其特征是纤细、华丽和繁琐,极富装饰性,喜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清淡柔和的色彩,影响及于18世纪的欧洲各国。洛可可艺术对中国清代的工艺美术影响较大,其风格可见于清代画珐琅器的装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