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胎画珐琅桃实鼻烟壶】
故0010761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玻璃胎画珐琅桃实鼻烟壶,通高5.3厘米,腹宽3.9厘米。
烟壶扁圆体,碧玺制壶盖。白色玻璃胎。腹部黄色珐琅地上绘通景桃树一株,树干茁壮,枝头盛开着娇艳的粉红色桃花,硕大饱满的桃实压弯了枝条。
该烟壶以黄色珐琅为地色,衬托主题花纹。此类风格的鼻烟壶在北京故宫仅珍藏3件,台湾故宫有数件。
烟壶扁圆体,碧玺制壶盖。白色玻璃胎。腹部黄色珐琅地上绘通景桃树一株,树干茁壮,枝头盛开着娇艳的粉红色桃花,硕大饱满的桃实压弯了枝条。
该烟壶以黄色珐琅为地色,衬托主题花纹。此类风格的鼻烟壶在北京故宫仅珍藏3件,台湾故宫有数件。
撰稿人:张荣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画珐琅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碧玺
宝石名。据传源于波斯语“披及札基”的谐音,所以古时又称披耶西、碧霞玺、碧霞玭、碧霞希及碧洗等,即今日的“电气石”宝石。古籍记载碧玺产于缅甸,现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的伟晶岩中均产有各色碧玺,其中以新疆阿勒泰所产碧玺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