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镀金小镈钟—黄钟律,通高40.6厘米,于径21.5厘米,于横径16.3厘米。
镈即“钟之大者”,先秦以来亦用于历代宫廷雅乐中,然而至明朝国家礼乐未设镈钟,清初亦付诸阙如。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江西出土古钟十一枚,此时恰逢清朝平准平回战争大获全胜之际,乾隆帝诏定为镈钟,效仿历代“功成作乐”之传统,下旨仿铸并亲自撰写钟铭,此后诸处郊庙宫殿中和韶乐陆续添置了镈钟。此黄钟律小镈钟,比正常大小的镈钟规格减半,专用于重华宫三清茶宴等殿内典礼。
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茶宴
指每岁正月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以饮茶为主的宴席。始于清乾隆年间,乾、嘉、道三朝共举行了六十余次。茶宴所饮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茶茗,而是以梅花瓣、佛手片、松籽仁烹制成的“三清茶”。但饮茶不过是茶宴的表面形式,实际内容是君臣赋诗联句,既联络君臣感情,又养生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