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蟠龙纹花瓶
【银蟠龙纹花瓶】
故0013783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银蟠龙纹花瓶,19世纪末,高39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9.5厘米。日本制造。清宫旧藏。
  此瓶喇叭形口,长颈,球形腹,底有圈足。瓶身腹部捶錾装饰:翻腾的海水中浪花飞溅,一长龙从瓶颈基部跃出波涛,以圆雕形式大海盘旋而上,龙身缠绕瓶颈,龙首贴近喇叭形瓶口下,头高昂,短粗的龙角竖立,伸出一龙爪擎一晶莹剔透水晶球一枚。,寓“龙戏珠”之意。银瓶为一对,是宫中的贡品,寓意“双龙戏珠”。每只花瓶皆附有黄条,其上墨书:“小村寿太郎进”字样。
  银瓶造型美观,纹样细腻生动,镶嵌的水晶球为器物增添了意异趣。依器物造型、龙纹特征,再参考黄条上进贡者的身份,此应确认银瓶应为日本制作,由小村寿太郎贡入清廷宫。

撰稿人:刘宝建
关键词: 龙纹 圆雕 镶嵌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圆雕

即立体雕,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如红山文化中的玉鸟、含山文化中的玉人等,都是早期圆雕的代表作。此技以后各代多有发展,至清代趋于鼎盛。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