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錾云龙纹执壶
【金錾云龙纹执壶】
故0001145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金錾云龙纹执壶,清,高31.5厘米,口径6.6厘米,足径9.9厘米。

执壶八成金质。束颈,鼓腹,通体錾刻龙戏火珠纹,颈部为10条龙,腹部为20条龙,颈、腹之间以两道玄纹间隔。弯弧形兽吞式长柄及长流,柄端与盖顶之间有金链相连。盖呈四层圆形尖塔状,每层均饰双龙戏珠纹,共8条龙。底足为外撇形高圈足,其上饰有龙戏珠纹和海水江崖纹。

此执壶的造型与传统样式有所区别,似有外来风格


撰稿人:杨捷
关键词: 龙纹 执壶 錾刻 兽吞式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执壶

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兽吞式

器皿装饰的一种样式,常见于铜器、金银器、玉器中。多出现在器物的耳、柄部位。其造型特点主要为兽头与长柄组合,兽口大张,长柱自兽口中吐出,曲而呈弧状,兽颈及柱的下端接于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