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错金寿字火碗】
故00139915-5/1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银错金寿字火碗,直径16厘米,高21厘米。清宫旧藏。
火碗银质,采用银错金工艺。此件器物分为火碗、碗架和酒精碗三个部分,各部分可分开。火碗直口,平沿,深腹,带盖,在碗盖及碗身錾刻 “寿”字。碗架为三角支架,如意形状,下设酒精小碗。使用时将酒精点燃,即可使碗内食物保温。
此火碗由清宫造办处制造,它是皇帝举行寿宴时的专用食物器皿,也是宫中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器具。
火碗银质,采用银错金工艺。此件器物分为火碗、碗架和酒精碗三个部分,各部分可分开。火碗直口,平沿,深腹,带盖,在碗盖及碗身錾刻 “寿”字。碗架为三角支架,如意形状,下设酒精小碗。使用时将酒精点燃,即可使碗内食物保温。
此火碗由清宫造办处制造,它是皇帝举行寿宴时的专用食物器皿,也是宫中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器具。
撰稿人:付超
错金
古代金属的细工装饰技法之一,出现于春秋时期。因多用金银丝,故也称金银错或错金银。通常的做法是用金、银或铜等金属丝、片嵌入玉器或青铜器表面预先留好的凹槽中,形成图案或文字,然后用错石(磨石)错平磨光。
火碗
火碗是一种为熟制食品保温的器皿。
银错金工艺
银错金工艺又称之为错金银工艺,其作法是将金片嵌入银器表面构成纹饰或文字,然后用错石(即磨石)错平磨光,它是我国古代金属细工装饰的一种技法。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