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烧蓝暖酒壶】
故0014117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银烧蓝暖酒壶,清,高9.7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6.8厘米。清宫旧藏。
壶银质,由内壶和外套两部分组成。外套为六棱柱形,六角下各有一足。套身六面分别錾刻梅、兰、竹、菊、荷花等纹样,并施以烧蓝色为主的多彩珐琅料彩。内壶为圆柱形,有流、盖及双提梁,为盛酒器。内壶与外套之间有较大空间,用于盛装热水。此壶是一件暖酒器。
此暖酒壶造型独特,做工考究, 纹饰生动,色彩艳丽,为清代皇家专用之酒具。
壶银质,由内壶和外套两部分组成。外套为六棱柱形,六角下各有一足。套身六面分别錾刻梅、兰、竹、菊、荷花等纹样,并施以烧蓝色为主的多彩珐琅料彩。内壶为圆柱形,有流、盖及双提梁,为盛酒器。内壶与外套之间有较大空间,用于盛装热水。此壶是一件暖酒器。
此暖酒壶造型独特,做工考究, 纹饰生动,色彩艳丽,为清代皇家专用之酒具。
撰稿人:宋海洋
烧蓝
珐琅制作工序之一。即将点蓝后的器物放入炉中,以500—900℃左右的火焰焙烧。这两道工艺一般需反复三四次。
银烧蓝
银烧蓝又名透明珐琅,其工艺为先在银器上涂一层珐琅,然后用火烧制而成。银烧蓝工艺品色泽非常艳丽。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