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累丝花瓶
【银累丝花瓶】
故0014162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银累丝花瓶,清,口径10.5厘米,底径9.8厘米,高17.1厘米。清宫旧藏。
  银胎,侈口,垂腹大肚,台足。用三种粗细不等的银丝累成:以甚粗的银方丝焊结成器形为胎;用较粗的银圆丝累卷草图案;用细圆丝在轮廓外累卷须。瓶口、身胴呈十二棱形,每棱均弧面,两棱相结处下陷,成三角沟状,与通常瓜棱式瓜菊瓣处理手法不同。累丝卷草纹也与清皇家工艺品常用的卷草迥然有别。
  此瓶通身累丝灵透,饶有异趣,系清代回部工匠所制,足以代表清代中期新疆银累丝的工艺水平及其地方风格。
撰稿人:杨伯达
关键词: 累丝 卷草 卷草纹

累丝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它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须事先经“堆灰”的手续。所谓“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作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进行累丝,用焊药焊连,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即成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

卷草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

卷草纹

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