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石雕九龙纹砚
端石雕九龙云从砚
端石雕九龙云从砚砚面
端石雕九龙云从砚砚背
【端石雕九龙纹砚】
新0011961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端石雕九龙纹砚,清康熙,长23.5厘米,宽16.7厘米,厚3.2厘米。
  砚为端石,巧作椭圆形。砚体周边雕饰九龙戏珠纹,衬以祥云缭绕,以石眼巧作圆珠。砚面云纹凹处为砚池,内有石柱眼。砚背平面处镌刻余甸砚铭:
  巗穴鍾靈藪,蒼壁鬼工剖。庖義作龍書,高陽志蝌蚪。
  君若丁其時,神奇無不有。展也席上珍,淡濃皆可久。壬子春三月,余甸書銘。
  其右为林佶砚铭:維彼靈根,神物聚所。龍德正中,君子是與。款署“鹿原”,并镌“真赏”、“此乐为甚”二印。
  林佶:字吉人,侯官人。康熙乙卯举人。壬辰特賜進士,授内閣中書。佶工于楷法。
  此砚石紫色深沉,石质细腻,砚体厚重,雕工繁细,圆润精致。

撰稿人:赵丽红

端石

端石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砚台称之“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时即已开采端石制砚。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著名的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石眼等天然纹理。端石制砚石质之细以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石眼

端砚石中彩泥形成的石核。如珠似目而称石眼,有活眼和泪眼之别。是端砚石中文人所追求的独有的佳品,也是区别于其他砚石的标志。石眼在端砚雕刻艺术中起着装饰美化作用,具有欣赏价值,历来为人视为珍品。

圆珠

传统家具处理器足的一种形式。指落在托泥或直接落于地面而上承家具腿足的圆珠,又称圆球。

砚池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

余甸

余甸,字田生,初名祖训,字仲敏,福建福清人,寄籍南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其以文章书法名冠一时,闲暇集古今法书,作篆、隶、行、草。喜鉴藏砚,所藏多刻砚铭。

林佶

林佶字吉人,号鹿原,闽侯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家富藏书,工书法,尤善写书版,汪琬的《尧峰文抄》、陈廷敬的《午亭文编》、王士祯的《渔洋山人精华录》和《古夫于亭稿》等,皆其精写上版,藏书家称为“林氏四写”。

鹿原

林佶,字吉人,号鹿原,福建省侯岗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工书,善篆、隶,尤精小楷。家多藏书,著有《朴学斋集》。平生喜藏砚刻铭。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他61岁尚在。

雕工

雕镂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