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砚为端石抄手式。砚面雕作斜坡式砚堂,深凹处成弯月形,四周起边框。砚背面也作斜坡抄手式,并阴刻彭年隶书砚铭:“直以方虚能受墨,动如静,静则寿。彭年”并篆书“孔加父“方印。砚两侧分别镌刻王世贞楷书铭:“划石骨出云腴,供吾翰墨,砺我廉隅。弇州山人”,“隆庆辛未(隆庆五年,1571年)孟冬识”,并镌“元美“印。此砚配装于双层屉盒内,并附笔、墨、铜水丞文具。
彭年,字孔加(嘉),苏州府(今江苏苏州)长洲人,明代书法家。
王世贞,字元美,号弇州山人,苏州府(今江苏苏州)长洲人,明代文学家。
此砚石质莹润,色淡紫,表面隐现青花、火捺、焦叶白石品纹理,选材精良。并有名家题铭,可谓砚林珍品。
端石
端石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砚台称之“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时即已开采端石制砚。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著名的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石眼等天然纹理。端石制砚石质之细以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抄手式
一般指在砚石底面开深凹槽,以便手抄托底。此为唐、宋时流行的砚式,明清时多有仿制。
砚堂
砚的中心研墨处。为砚较为空白开阔的部位,又称墨堂、砚心。此处便于研墨,利于旋转,易于运动。砚的实用价值即视砚堂处石质的好坏而定。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彭年
彭年(1505—1566年),字孔嘉,号隆池,一作隆池山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与文徵明游,以词翰名世,人称长者。著有《隆池山樵集》。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诗文名于世,工书法,兼善画。书画评论颇多。为明代著名文人,曾与李攀龙共主文坛,李死后独主文坛二十余年,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在当时影响极大。卒赠太子少保。其著述卷帙浩繁,主要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觚不觚录》《书苑》《画苑》等。
水丞
水丞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贮水,器形大多口底相若,扁腹。两晋时期烧制的青釉水丞有蛙式者。唐代越窑烧制青釉水丞,有蛙、蟾蜍式。长沙窑则烧制釉下彩及三彩水丞。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了各式水丞,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天蓝釉、粉青釉、红釉、仿官、仿哥釉等品种。除瓷制外,还有玉制水丞、料器水丞。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白石
即曲阳黄山白石,色泽光洁,纹理细腻,俗称汉白玉或白大理石,在造像记中则名为玉石或白玉石。迟至北魏晚期,人们已经规模化开采利用,延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