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汉造石双观音像,北齐太宁二年(562年)造,高45厘米,宽26厘米。
背屏双菩萨立像。菩萨头戴三叶宝珠冠,身体扁平,披帛在腹前穿璧交叉下垂绕到手臂外侧折了两下后下垂在莲座两侧。下着裙,系带下垂,赤足立于单瓣覆莲座上。菩萨姿势一致,右手胸前持莲蕾,左手腿侧持桃形物。二菩萨共用一个莲瓣状背屏,下为长方形素面基座。莲瓣和菩萨肩上残留红彩。基座两侧及背面阴刻铭文“太宁二年五月十五日,佛弟子吴子汉,为亡父造白玉像一躯,愿赐考与佛同会”。
1954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跣,音险。跣足,意为光着脚,赤足。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 即是香炉之一种,其水盘中央有一山形之盖,当中有一细柱顶立,系汉代之大铜器,后世则用作佛具,在六朝、唐代曾盛行一时。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县名。在河北省的西部、太行山东麓,因在太行山曲之南而得名。秦置曲阳县,汉为上曲阳县,北齐复改曲阳县,隋唐时期屡有更替。境内有北岳庙,汉白玉雕刻从北魏一直沿袭至今,闻名全国。位于河北曲阳县南关,毗邻北岳庙,为北宋时期曲阳著名寺院之一,是在隋朝恒岳寺旧址上建造的,现只存修德寺塔。TAG标签耗时:0.03271794319152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