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造像碑
【石造像碑】
新0010524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石造像碑,北魏,高134厘米,宽79厘米。
  佛像具有火焰纹背光和圆形头光。头光分两层,内层为莲瓣,外层莲叶缠绕。佛面方圆,嘴角含笑,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内着僧祗支,外穿双领下垂袈裟,袈裟宽大,跣足直立。左右各一胁侍菩萨,立在小仰莲台上,皆面含微笑,戴高冠,袒上身,下着长裙,肩披披帛,佩项圈、璎珞,一菩萨双手合十,一菩萨一手上持莲蕾一手下持桃形物。碑两侧及背面为信众礼佛等内容。
撰稿人:冯贺军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背光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无畏印

右手上张,五指并拢伸直,掌心向外。

与愿印

又名“接引印”。即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心向外。

施无畏印

施无所畏之德,离怖畏之印明,即象征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之印。结此印时,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

跣足

跣,音险。跣足,意为光着脚,赤足。

僧祗支

意思是“掩腋衣”、“覆膊衣”。这是一种从左肩穿至腰下的长形衣片。一般在僧祗支的外面穿大衣(袈裟)。

胁侍

又作夹侍、挟侍、胁立。指侍立于本尊两侧的侍圣。胁侍常见的有菩萨、罗汉、弟子等。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披帛

用来缠绕身体的长幅织品。披帛缠绕方法不同,有时对鉴别时代特点有一定的帮助。

璎珞

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起来的环状物,古代南亚次大陆有地位的人们与我国古代贵族常佩带。在佛教造像里菩萨身上多披挂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