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吏像
【石文吏像】
新0006253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石文吏像,隋,高134厘米,宽52厘米。
  此石像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石武士像为一对,推测是墓室的门柱。此为文吏像,头戴幞头,身穿窄袖翻领胡服,腰中系带,双手交拱胸前。身前有一细长之物,不明其名称与作用。足下刻有虎形兽。
  东汉王充《论衡•乱龙》:“故今县官斩桃为人,立之户侧,画虎之形,著之门阑……刻划效象,冀以御凶。” 所谓门阑,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门柱。它起的作用就是保护门扉。墓室正面一般较宽,由于石材与美观方面的要求,门扉不可能太宽,从而给门柱提供了足够的表现空间。这类门柱图像的题材以门吏、四神、东王公、西王母等为主,间以花草图案为装饰。含有严防凶神恶煞入侵,期冀墓主人上升天国、长生不老之意。东汉时期的这一表现方法,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开始简化,只将门吏题材保留下来,衍变而成文武对称,一左一右形式。
撰稿人:冯贺军
关键词: 幞头 四神

幞头

一种头巾,起始于北周武帝(公元6世纪中)。即将头巾裁出四脚,就头裹之,称“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盖取便于武事。至唐时,两带以系巾,两带垂以为饰,所垂工脚,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稍翘起,成为硬脚。至唐末僖宗(公元九世纪)时,又出现了硬胎的帽围,即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以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须对镜系裹,称为“军容头”。以后二脚的形状变化更多,五代多二脚上翘,称“朝天幞头”,宋代以后又出现弓脚幞头、卷脚幞头、展脚幞头、交脚幞头等形式。历代幞头的演变形状也成为鉴定绘画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神

四神本为指示方向的星辰,东方象木,其星苍龙;西方象金,其星白虎;南方象火,其星朱雀;北方象水,其星玄武。古人以此四位神灵为宿命的守护神。汉代九卿之一的卫尉卿掌宫门屯卫,下属官员中即有掌宫门禁卫的苍龙司马、玄武司马、朱雀司马,白虎则为殿名。汉代将四神看作与辟邪求福有关,四神图案被广泛应用于铜镜、漆器、砖瓦、印章等装饰上,六朝、隋唐时期仍大量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