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彩绘罗汉像
木雕彩绘罗汉像
木雕彩绘罗汉像基座
【木雕彩绘罗汉像】
新0015501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木雕彩绘罗汉像,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高56厘米 宽23厘米。            
  罗汉光头,长眉粗浓,眉角下垂至面颊之侧,双耳下垂,几近肩部。身穿袈裟,半跏趺坐。下为山形座,座正面中央阴刻发愿文:“广州弟子主座雕罗汉堂,丙丘僧追荐亡妣郑十三娘生界,舍入南华永充供养。丁亥庆赞记。” “丙丘”应是“比丘”的误刻。此像外表有涂朱、施金、贴纸、油墨等多种装饰,是不同时期的孑遗,这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的装饰方法提供了实物资料。

撰稿人:冯贺军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半跏趺坐

分为两种:左腿下垂,盘右腿于左股上,称吉祥半跏趺坐,也称左舒相跏趺坐;腿姿相反,称降魔半跏趺坐,又称右舒相跏趺坐。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主座

传统建筑院落里居中的建筑物,与倒座相对,通常坐北朝南。

发愿文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