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彩绘持钹女俑
【陶彩绘持钹女俑】
新00142342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陶彩绘持钹女俑,唐,高20.4厘米,宽9厘米。
  女俑梳双螺髻,内穿窄袖襦衫,外罩半臂跽坐,双手持钹,作打击表演。
  此女俑穿襦衣长裙,半臂之上绘彩,很可能表现的就是产自西南地区的锦半臂。
  钹,也称“铜钹”“铜盘”。打击乐器。圆形,中部凸起,似半球状,其径约乐器的一半。两只合为一副,相互敲击,发出声响。铜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域诸地传入华夏,隋唐时期开始流行。
撰稿人:冯贺军
关键词: 半臂 跽坐

半臂

一种衣服样式。最早可能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朝,后逐渐衰落。有关半臂,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半臂与半袖意义相同,男女通用。也有人认为半臂为男子服饰。半臂多为锦制,成都是其生产制作的中心。

跽坐

中国古代正式场所的一种坐姿。基本姿势为上身挺直,双膝下跪,两小腿折向后面,臀部压于脚后跟之上。跽坐出现于商周时期,盛行于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