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黑造石双佛像
【霍黑造石双佛像】
新00040062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霍黑造石双佛像,北齐河清四年(565年),残高28.5厘米,宽26.3厘米。

  背屏双坐佛二弟子四身像。双佛姿势一致。佛像长圆脸,扁平光素肉髻,右佛首残。穿露胸通肩式袈裟,内着僧祇支。单线刻衣纹。结跏趺坐,露右足,袈裟下摆呈半圆形只一层平铺在座面。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右足。二佛外侧各立一身弟子,左侧弟子残,仅存双足;右侧弟子着通肩袈裟,双手端于腹前,袈裟几无衣纹。下为长方形基座,正面留出平台,正中为三瓣覆莲上博山炉,两边各一站立比丘,外侧为狮子。发愿文刻在基座后面,为“河清四年正月廿八日,霍黑为亡息思伯造玉像一区,上为国王,有(又)为七世先亡,居家大小,一时成佛。”双佛著坦右肩式袈裟,呈结跏趺姿于长方形基座上.右手施无畏印.基座中部博山炉立于覆莲台上,两边站立合十双掌的童子,大尾上翘的蹲狮. 

撰稿人:达微佳

肉髻

为佛三十三相之一。佛之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故称肉髻。

通肩

袈裟披著法之一种。即披搭袈裟时,两肩均被袈裟所覆盖的披法。通肩用以表示福田之相,在乞食、坐禅、诵经、经行等时披著。

僧祇支

僧人的覆肩衣、衬衣。佛、僧常穿于袈裟之内。《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云:“僧却崎(僧祇支),唐言掩腋。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

结跏趺坐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无畏印

右手上张,五指并拢伸直,掌心向外。

施无畏印

施无所畏之德,离怖畏之印明,即象征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之印。结此印时,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

基座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

博山炉

即是香炉之一种,其水盘中央有一山形之盖,当中有一细柱顶立,系汉代之大铜器,后世则用作佛具,在六朝、唐代曾盛行一时。

发愿文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