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藏造石释迦像,北齐天统二年(566年),残高24厘米,宽26厘米。
双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残)五身像。佛头残,着袒右袈裟,身材宽厚魁梧。左手掌心向上屈后二指平放在左膝内侧,右手残。结跏趺坐,露右足,袈裟下摆平铺在束腰圆座的座面上,双线刻衣纹。佛两侧为圆柱形树干,树冠残,圆柱形树干背面底部做出两个尖角状。贴着树干偏外侧各立一身弟子。右侧弟子上半身残,仅余膝盖以下;左侧弟子脸部消瘦,眉间有横纹,脸部似显苍老,圆形头光,着袒右袈裟,双手胸前持香宝子。弟子皆赤足立于圆形台上,下有一细圆柱支撑。弟子的外侧还各有一小圆形残迹,推测也是支撑圆台的小细圆柱留下的,上应有胁侍菩萨。下为长方形基座,刻出平台。中央为二地神各用一手托举博山炉,炉身伸出莲叶,托载着香宝子,莲叶中还各伸出一枝莲花。两侧为护法狮与力士。发愿文刻在基座后面为“大齐天统二年四月八日,比丘尼静藏敬造释加(迦)白玉像一区,上为国王帝主、师僧父母,己身眷属、边地含生,俱登正道。”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束腰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
结跏趺坐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胁侍
又作夹侍、挟侍、胁立。指侍立于本尊两侧的侍圣。胁侍常见的有菩萨、罗汉、弟子等。
基座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
博山炉
即是香炉之一种,其水盘中央有一山形之盖,当中有一细柱顶立,系汉代之大铜器,后世则用作佛具,在六朝、唐代曾盛行一时。
发愿文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
比丘尼
也称“沙门尼”、“尼姑”、“尼”。佛教称谓,指女性佛教出家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