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仕女俑】
新0014463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陶仕女俑,唐,高36.6厘米,宽10.5厘米,厚9厘米。郑振铎捐献。
红陶胎,表面残留白色陶衣。女俑直立于随形底板上,头梳抛家髻,薄鬓抱面,面庞丰腴,五官小巧。颈粗,身着交领宽袖襦衫,下着齐胸曳地长裙,露出上翘的履尖。衣袖及长裙上可见刻出的衣褶。双手隐于袖中拱手于胸前。底板中部有一圆孔,俑身中空。
红陶胎,表面残留白色陶衣。女俑直立于随形底板上,头梳抛家髻,薄鬓抱面,面庞丰腴,五官小巧。颈粗,身着交领宽袖襦衫,下着齐胸曳地长裙,露出上翘的履尖。衣袖及长裙上可见刻出的衣褶。双手隐于袖中拱手于胸前。底板中部有一圆孔,俑身中空。
关键词:
仕女
仕女
“仕女”始称“士女”,其原义泛指男女。(“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卷第十九,“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意指男女,并未指向未婚之男女。《楚辞》中亦为男女通称。)至汉刘向《列女传》中《启母涂山》“厘尔士女,从以孙子”之义,此时专指女性。其后,经陆善经补注的南北朝《古今同姓名录》中记有二高云,“一西秦,时僭改元正始。一唐人,画仕女,上品”。其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称其为神品,同书亦记陈闳、张萱、王定、王 、萧溱、张涉、张容等均画士女,或入妙品、能品,专指以描绘古代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