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画彩男立俑
【陶画彩男立俑】
新0014217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陶画彩男立俑,唐开元二年(714年),高76.5厘米。
  男立俑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右衽衣,腰中系带,足穿高筒靴直立于方板上。双臂弯曲,双手握拳,从姿态上看似牵马或骆驼的形象。
  此俑衣饰简洁,表情含蓄,形神兼备。在唐代,上自皇室贵戚,下至平民百姓,无论男女贵贱,皆以头戴幞头为时尚。此俑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土于洛阳戴令言墓。该墓共出土文官俑、天王俑、男立俑各1件,骆驼俑2件,全部为素陶画彩,形体均相当高大,此与高大的骆驼恰成比例,为洛阳地区唐俑中的精品。
撰稿人:冯贺军
关键词: 开元 幞头 戴令言

开元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使用的年号,共29年,始于公元713年,止于公元741年。

幞头

一种头巾,起始于北周武帝(公元6世纪中)。即将头巾裁出四脚,就头裹之,称“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盖取便于武事。至唐时,两带以系巾,两带垂以为饰,所垂工脚,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稍翘起,成为硬脚。至唐末僖宗(公元九世纪)时,又出现了硬胎的帽围,即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以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须对镜系裹,称为“军容头”。以后二脚的形状变化更多,五代多二脚上翘,称“朝天幞头”,宋代以后又出现弓脚幞头、卷脚幞头、展脚幞头、交脚幞头等形式。历代幞头的演变形状也成为鉴定绘画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戴令言

戴令言(658—714年),字应之。少年时便慷慨慕古,历览群书,手不释卷,尤好异书。味老庄道流,蓄长往之愿。初拜左台御史,再为水陆运使,遥授给事中。唐开元二年(714年)终于洛阳审教里之私第,春秋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