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白釉达摩像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底部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
新0003902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明,高25.4厘米。
  达摩广额深目,耳戴双环,满脸虬须,身披袈裟,其头部微低,双目凝视远方,双手拱于胸前,赤足站在浪花翻滚的海涛上,其衣衫被海风微微拂起。
  此像人物塑造生动,五官紧凑,眼聚沉思,神色安然从容,体现出达摩直契佛心自明永恒的坚定与淡然。汹涌翻卷的海浪,随风飘拂的衣衫都塑造得很有动感。瓷像施釉如凝脂,似美玉,滋润柔滑。其工艺成就代表了明代德化窑的制瓷水平。此达摩像的制作手法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德化窑“何朝宗”款达摩像十分相似,只是尺寸较小。
撰稿人:徐巍
关键词: 达摩 德化窑 何朝宗

达摩

全名菩提达摩(Bodhidharma,?—528年),南天竺僧人,“达摩(磨)”意译“道法”。梁普通元年(520年)达摩经海路到广州,梁武帝迎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同年至北魏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坐达9年,其间得弟子慧可,授《楞伽经》四卷。慧可师承心法,开创中国禅宗一派,故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于梁大通二年(528年)十月五日圆寂,葬于熊耳山。有关达摩的雕塑、绘画作品多取其“渡海”、“面壁”等神化传说故事为题材。

德化窑

古代著名民窑之一,以烧白瓷著称,窑址在今福建省德化县。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主烧白瓷。其制品以人物塑像最为突出,如达摩、观音等,此外还有炉、尊、壶、乐器等器型,均名传于世。德化窑的瓷质优异,胎、釉浑然一体,色泽光润明亮,如脂似玉,洁白之中又闪牙黄,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为当时中国白瓷之代表。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诸如梅花杯、八仙杯、花瓶、文具,釉色白中透青。此外,德化窑还烧制青花和五彩器。德化窑白瓷曾大量远销到日本、印度、伊朗、埃及及欧洲等国家,法国人称之为“中国白”、“鹅绒白”。

何朝宗

何朝宗,明嘉靖时艺人,工于泥塑木雕,是德化窑的瓷塑大师。他的瓷塑作品以观音、如来、达摩、罗汉像最负盛名,有着极高的审美和工艺价值。其制品的背部常署“何朝宗”印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