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步溪图》轴
【唐寅《步溪图》轴】
新0015232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绢本,设色,纵160厘米,横84.5厘米。

本幅自题“卜宅临溪上,开门近步头。渔樵通互市,耕钓足贻谋。山晓青排闼,波晴绿漾舟。主君期学海,枕石嗽清流。姑苏侍生唐寅作《步溪图》并题奉呈黎老大人先生”,钤“唐寅私印”白文印,“唐居士”朱文印,“吴郡”白文印。另钤“凝香室鉴赏”朱文印。

唐寅习画之初,从学于周臣,规步宋人端稳精谨的画风,年纪渐增而广法元人笔墨,亦能上溯董源巨然,融会贯通,别树一帜。其作品多兼具郭熙李唐的高山巨壑、气势撼人的韵味,且将笔墨秀润、意境清旷杂糅其间,形成了雅逸天真的艺术格调。

图绘远峰耸秀,烟岚弥满,近则平冈缓坡,疏林奇石,板桥斜横,溪流潺湲,观之顿觉萧瑟满目。隐士吟啸徐行,逍遥自得,僮子捧书相随,神态怡然。用笔松秀缜密,构图高远壮阔,韵度恬淡闲逸,正是兼容并蓄书画前贤之风的最佳体现。

撰稿人:汪亓


互市

中国古代中原封建王朝中央与辖境内的边疆少数民族在边地进行贸易以互通有无,这种特定的贸易形式称为互市。

唐寅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收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有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卒。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 其绘画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各科。画法早年受沈周、文徵明影响,多“吴派”痕迹,30余岁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一路,后泛学宋元诸家,自成一体。山水画有粗、细两种风格:粗笔一路源自周臣,仿学南宋“院体”,然于刚劲雄健中别具清俊秀逸之韵;细笔画属其本色,更多文人画笔意,景色简约清朗,用笔纤细有力,皴法灵活多变,墨色淋漓多变,风格奇峭而又秀润。人物画造诣也很深,兼善工笔重彩、工笔淡彩、白描、水墨写意诸法,形神俱备。

周臣

周臣(生卒年不祥),字舜卿,号东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活动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画法主宗南宋李唐、马远等院体画风,并受文人画的一定影响,功力深厚。周臣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画师,为了适应人们的欣赏趣味,他一方面突破职业画师的局限,创作了大量以文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一方面尝试在技法上学习文人画的笔墨情趣,使其作品具有周密雄劲而又清旷秀美的格调,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唐寅、仇英为其门下高足。

董源

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巨然

巨然,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亡,至开封(今属河南省),为开元寺僧。多以长披麻皴画山水,山顶多作矾头(石块),与董源并称“董巨”,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郭熙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早年似是一位职业道士,没有正式从师学画,靠自己苦心学习钻研,终成一位杰出的画家。曾为御画院艺学,提升到“翰林待诏直长”的画院最高地位。生卒年不详,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其画直到晚年不但毫无习气,反愈精神,被誉为李成、范宽之后“独步一时”的山水画大师。同时,他还是一个美术理论家,由其子郭思记录整理的《林泉高致》就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李唐

李唐(约1049—1130年),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省孟县)人。约在北宋宣和年间入宫廷宣和画院供职;金兵陷汴梁(今河南开封)后,南渡流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以近八十的高龄入绍兴画院。其山水宗法荆浩、关仝、范宽,又加以变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小斧劈皴,墨色与勾皴往往一次完成。用笔劲健,积墨深厚,画风沉郁雄壮。晚岁遂自成一家,开启南宋山水画一代新风,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共创南宋“院体”,画史并称为“南宋四家”。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轴、《采薇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