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廷标《婕妤挡熊图》轴
【金廷标《婕妤挡熊图》轴】
故0000526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纸本,设色,纵148厘米,横74.7厘米。

本幅款署“臣金廷标奉敕恭绘”。钤“臣”朱文印,“廷标”白文印。乾隆皇帝行书御题“熊佚直前当以身,用加敬重倍群嫔。汉家天子犹隆准,顿使英风让妇人。  格熊原有羽林人,未免矜长耀众嫔。岂识封侯几(读如冀)史立,翻因此以害其身。丙戌暮春之初,御题”,钤“得象外意”朱文印,“乾隆宸翰”白文印。另钤“乐寿堂鉴藏宝”白文印,“三希堂精鉴玺”朱文印,“宜子孙”白文印,“古希天子”朱文印,“寿”白文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印,“八征耄念之宝”朱文印,“乾隆鉴赏”白文印,“嘉庆御览之宝”朱文印,“嘉庆鉴赏”朱文印,“石渠宝笈”朱文印,“宝笈三编”朱文印。丙戌为乾隆三十一年(1766)。

清代宫廷绘画中,多有表现妇女懿行佳德之图,以其作为皇后、妃嫔举止言行之仪范。此图取材于汉代刘向撰著的《列女传》。据载,某日汉元帝刘奭在观看野兽搏斗时,突然一头狗熊跃出兽栏,直扑皇帝。后宫佳丽纷纷争相躲避,唯有冯婕妤挺身而出,挡在狗熊面前,以防伤及元帝。自此受到元帝敬重,后立其为昭仪。

此图设色雅淡,用笔流利劲健,人物动作神态描绘细腻逼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冯婕妤临危不惧,以身挡熊的英武之气。

撰稿人:汪亓


金廷标

金廷标(生卒年不详)字士揆,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少从父学。乾隆二十五年弘历南巡,他献画称旨,入了清宫,以作画供奉内廷。

乾隆皇帝

宸翰

帝王的文章或手书。

三希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乐寿堂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刘向

刘向(公元前79-前8年),字子政,初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出身于西汉宗室,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专心于经学,遂成为经学大师。汉平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受诏领校中秘图书,从此将全部精力投入学术研究,尤其在古籍整理方面成绩斐然。著有《尚书洪范五行传》、《世说新语》、《五经通义》、《五经要义》等,另有《文集》6卷均已亡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