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廷标《接梅图》轴
【金廷标《接梅图》轴】
新0014649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纸本,设色,纵188.6厘米,横62.3厘米。

本幅楷书款署 “臣金廷标恭绘”,钤“廷标”白文印。又有乾隆皇帝行书“松柏之间谁则宜,舍梅卉里更宜谁。山凹选得含英品,自课奚僮为接枝。戊子仲夏,御题”,钤“乾”朱文印,“隆”白文印。另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印,“嘉庆御览之宝”朱文印,“嘉庆鉴赏”白文印,“石渠宝笈”朱文印,“宝笈三编”朱文印,“三希堂精鉴玺”朱文印,“宜子孙”白文印。

此图描绘青山环抱、苍松翠树之间的茅屋前,一位文士正捻须观看手中的梅谱,按照书里所言指导童子嫁接梅花。金廷标的创作态度严谨,下笔一丝不苟,形象比较写实,无纵横习气。这种艺术形式、艺术格调与清代宫廷流行的画风十分吻合,以致许多西方画家参与绘制的宫廷绘画中的山水、草木等背景都由金廷标补绘完成,从而达到和谐统一、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撰稿人:汪亓


金廷标

金廷标(生卒年不详)字士揆,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少从父学。乾隆二十五年弘历南巡,他献画称旨,入了清宫,以作画供奉内廷。

乾隆皇帝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三希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