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本,设色。纵98厘米,横205厘米。
本幅钤“避暑山庄”朱文印,“太上皇帝之宝”朱文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朱文印,“古希天子”朱文印,“八征耄念之宝”朱文印。据“避暑山庄”朱文印与题签,可知此图曾悬挂于避暑山庄清溪远流殿内。
此图描绘了乾隆皇帝弘历观赏雪后美景的场面。阴霾的天空下,瑞雪初止,苍松翠竹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盎然生意。虬曲生姿的枝干上,朵朵凌寒怒放的红梅煞是惹人注目。寒江一片,近岸的芦苇也被积雪压弯了腰枝。远处起伏波动的峰峦,银装素裹,透出独有的静寂空旷的山野气息。屋内的书案上摆放着空白书卷和砚台等文房用具,手持毛笔的弘历坐倚案前,望着窗外雪色尽染的萧疏景象,凝神静气,若有所思。背后二人立侍左右,神情毕恭毕敬。
就画法来说,此图不同于清代宫廷绘画常见的工致细腻、富丽堂皇的风格,而是另辟蹊径,以简淡的笔墨,雅致的赋色,带给人以清新隽永的视觉效果。类似用淡墨表现近处扫雪之人踏出的脚印等细节的传真处理,显示了画家匠心独运的构图能力与巧妙娴熟的绘画技巧。画上除乾隆帝外的三人面部,皆以明暗变化的手法来处理,但并不十分明显,或许是学习过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所绘。
太上皇
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示与因将帝位让于异姓(实际上是被武力篡夺)从而导致改朝换代的“禅让”不同。“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号始皇帝,追封其父秦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实际上异人并未当过皇帝。第一个真正的太上皇是后凉太祖吕光,公元399年12月,吕光病重,于是将帝位让给儿子吕绍而自称太上皇。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传位于嘉庆皇帝。
避暑山庄
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处理政务等,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皇帝之宝
二十五宝中共有两方皇帝之宝。 其一,通高9.5cm,印面12.5×12.5cm。青玉质,交龙纽,满文篆书。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则知此宝刻治于皇太极时。当时满文篆书初具雏形,到乾隆十三年创立成熟和规范化的满文篆书,并施之于宝玺,其生发之迹清晰可见。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 其二,通高16.6cm,印面15.5×15.5cm。栴檀木质,盘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作“以肃法驾”之用。但从清代档案考察,在二十五宝中,此宝的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极广,其他诸宝实无以相比。
五福五代堂
景福宫堂内所悬乾隆御笔匾。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得玄孙,一堂五世,而书此匾悬于景福宫内。此后复书“五福五代堂”悬于避暑山庄勤政殿之后殿。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乾隆丙申年(1776年),重修宁寿宫之景福宫,制《五福颂》书屏。甲辰年(1784年),乾隆帝喜得玄孙,一堂五代,因即景福宫增书“五福五代堂”之匾,为文以记,并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以志亘古稀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