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等 塞宴四事图横幅
【郎世宁等 塞宴四事图横幅】
故0000651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绢本,设色,纵312厘米,横554厘米。

本幅有名臣于敏中行书乾隆皇帝御制《塞宴四事》诗四首并序,为观者解说了画面内容,款署“臣于敏中奉敕敬书”,钤“臣于敏中”朱文印等二印。

清朝的边疆政策与以往汉族统治者的策略不同,是通过结好周边民族,使之成为强大的军事屏障,借以抵御外敌。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玄烨常以在塞外围场召见、行猎、比武、野餐、宴会、赏赐等方式,与蒙古王公共同观看赛马、摔跤、听蒙古乐曲等活动,笼络蒙古各部上层人物。乾隆皇帝弘历则明确指出这些活动“备边防,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他进一步将参加行围的少数民族范围扩大到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巴尔喀什湖滨的哈萨克族,葱岭以西的布鲁特(柯尔克孜族)上层人物,有力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塞宴四事图》描绘出弘历与少数民族首领共同观看表演的情景。所谓“四事”,是弘历在塞外行围期间举行的诈马、什榜、相扑教駣四项活动,“诈马”乃幼童赛马,“什榜”指蒙古器乐合奏,相扑为摔跤比赛,“教駣(音‘陶’,意为‘三四岁的马’)”即套马控骑,使之驯服。山间空地前,皇上盘腿而坐,凝神观看相扑表演。侍臣左右相随,陪同的少数各族首领和满汉大臣分列两侧。四人身着白衣,分作两对在地毯上面摔跤。下方又有四人跪地举杯,受官员注酒。稍远的平地上,赤膊角力的两人依然争斗不休,另两人则在叩头谢赏。地毯一侧,十位乐手各持笳、管、筝、琶等乐器演奏着蒙古乐曲,此即“什榜”。山脚下,或挥舞皮鞭、或手执长竿的数名侍卫正在训练未曾驯服的骏马,以完成“教駣”之事。清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只见一队身手轻捷的少年策马而来,个个争先恐后,欲拔头筹,原来他们是在进行“诈马”的游戏。散落于树林之间的营帐里,烧水、杀羊、作饭、喂马的兵士们各司其职,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此幅场面宏大的画面中,众多细节描绘为人们提供了一目了然的丰富信息,历史价值不言而喻。就绘画本身而言,其创作承袭了乾隆年间宫廷绘画由中外画家共同完成的常例,重要人物(如乾隆皇帝、大帐前的嫔妃们)逼真细腻的肖像显然出自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之手,余下的山峦丛林、营帐伞盖、驼马牛羊等俱为中国画家绘制。气势恢宏,刻画细致,使《塞宴四事图》成为不可多得的展现历史的巨幅画卷。

撰稿人:汪亓

于敏中

于敏中(1714-1780年),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朝状元。曾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刑部、户部侍郎,军机大臣等职,颇受乾隆皇帝的信任,又授文华殿大学士衔,任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总裁。于敏中聪颖过人,乾隆御制诗多有由他聆听后笔录定稿。因久参机要,与外官相勾结,收受贿赂甚多。后因病卒。著有《国朝宫史》、《素余堂集》。

乾隆皇帝

玄烨

康熙皇帝

诈马

即赛马。届时,由部队择良马数百匹,不备马鞍,排列于大营20里外,骑手们由清一色少年组成。发令后骑手们策马扬鞭,奋力争先,20里的路程转瞬既达。前36名可分别获得奖赏。

相扑

亦称布库、摔跤、角抵等,是清廷宴会上必不可少的节目。康熙八年(1669年)少年布库智擒鳌拜,康熙帝得以顺利亲政。不久,清廷选八旗兵中技艺精湛的布库成立了善扑营,一支专业的皇家相扑队伍由此诞生。

教駣

即套马、训马。在辽阔的原野上,未加调教的生马纵横狂奔,训马师身骑宝马,手执套竿,冲入生马群。此时,生马腾跃嘶鸣,百般挣脱套竿,但面对训马师高超的技艺,性烈如火的生马也只能俯首听命。教駣比赛结束后,以规定时间内套获生马的多少来确定名次的先后。

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