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诰秋山萧寺图轴
【董诰秋山萧寺图轴】
故0000575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秋山萧寺图轴  纸本 设色 纵140.4厘米 横72.1厘米  

  董诰(1740-1818年),字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浙江富阳人。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谥文恭。工诗古文词,书法宗王羲之、献之。山水禀承家学,秀雅绝尘,晚宗宋、元,有大、小董之称。为人和易,一时寒畯多得其授画法。

  图绘一水潆洄,彼岸青山高耸,林木深处古寺梵宫隐现;此岸坡石上嘉树挺拔,郁郁生机,其中一树红叶,写尽秋色;水上一叶扁舟,一人持桨,游赏山水乐在其中。构图深远式,结合鸟瞰的视角,以散点透视法营造取势,增加了空间的宏阔感。技法上,山体皴擦点染兼顾,皴线细碎仿牛毛皴法,运笔率意;树木枝叶勾点写兼用;殿宇以写代工表现界画的效果。系小青绿山水,设色石青、花青、石绿、汁绿,水、墨、色交融,呈现一种独特的“既厚又薄、既妍丽又雅澹”的色彩效果。
  此幅是词臣画家的意会称旨之作,暗合乾隆皇帝题诗元王蒙《秋山萧寺图》轴中“苍松原不老,碧水自离尘”的禅意。落“臣”字款,钤“臣”字印。尺幅较大,具有观赏性,色泽明丽清雅,有文人雅趣的韵致。系清宫旧藏。
  本幅款识:“臣董诰恭画。”本幅钤印:“臣”白文方、“诰”朱文方。鉴藏印:“宝蕴楼书画续录”朱文方。

撰稿人:陶静


董诰

董诰(1740—1818年),字西京,号蔗林,清浙江富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充四库馆副总裁。甚得高宗、仁宗宠遇。朝廷编修,多有由其主持者。善画。谥文恭。著有《满洲源流考》、《高宗实录》等。

内阁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大学士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透视

绘画造型术语,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散点透视

指在绘画视点的组织上并无集中的明确焦点,而是采用所谓“步移景易”的分散视点群,将其分散到画面的各个部分,故名。散点透视法多用于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手卷的创作中,虽然从一点上看全幅不符合透视法原则,但随着手卷的徐徐展开,每部分画面都是平视的效果,便于展现作品的整体和细部。

界画

指依靠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以宫室、楼台、屋木等建筑为表现对象,又称“宫室画”、“屋木画”。

牛毛皴

山水画皴法之一,由披麻皴演变而来,因状如牛毛而得名。元代王蒙善用此法。

小青绿

青绿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相对于着色浓重的“大青绿”山水,显得更为淡雅。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主色的山水画。其特点是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存世最早的作品是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宋代的赵伯驹、赵伯骕等画家均以青绿山水画而名闻于世。

王蒙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乾隆皇帝

宝蕴楼

1911年清逊帝溥仪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内廷,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1914年2月4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时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批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20余万元建文物库房,其基址选定在原咸安宫基础上。当年6月开工,历时一年,于1915年6月正式建成,交付使用,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其中所藏集历代古物之萃,青铜、书画、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因定名曰“宝蕴楼”。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宝蕴楼所藏文物遂逐步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