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轴
【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轴】  
新0014653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清閟阁墨竹图》轴,元,柯九思作,纸本,墨笔,纵132.8厘米,横58.5厘米。
  本幅自识:“至元後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閟閣,因作此卷。丹丘生題。”钤“柯氏敬仲”。
  竹,由于被传统文人赋予了“虚心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人格象征,因此,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导始,到元代已成为极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从技法上看,有勾勒填色的“画竹”与墨笔写意的“写竹”之分。此图即属于“写竹”一路画法。柯九思曾主张:“画竹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珊瑚网·画跋·卷八》)观此图画法,拳石皴法浑厚,实源于董巨一派,而墨竹则全法文同。作者以淡墨写干,用笔挺拔圆浑,宛如篆书,竹节两端再复垂墨,不勾节却连属自然。竹叶行笔沉着稳健,一如后人形容他的墨竹 “大叶长梢动冕旒”,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正是源自文同。(米芾曾言:“……(画竹)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自文同始。”)再加上劲健的小枝穿插其间,使丛竹于庄重、淳厚之中显示出活脱的生韵。
  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著录。

撰稿人:娄玮


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43年),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元代著名书画家、书画鉴定家。能诗文,擅书法,精画墨竹,师法文同一派。间作山水。曾官奎章阁鉴书博士。有《丹丘生集》辑本。

至元

元朝年号。共有两个:一为元世祖忽必烈年号(1264--1294年),一为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年号(1335--1340年),属丙子年的为元惠宗年号,故至元二年应为1336年。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历任秘阁校理和陵州、洋州知州等职,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死,故世称“文湖州”。工诗、词、书、画,苏轼称他为四绝。功画墨竹,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对后世创作构思有积极影响。后学者众多,有“湖州竹派”之称。有《丹渊集》。

珊瑚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多呈树枝状,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硬度为3.5—4,比重为2.60—2.70。不耐酸碱。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
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还可入药。在亚洲,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
清代,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养心殿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