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扇页有自题:“甲午初夏画似行翁老先生一笑。伟业。”钤“吴伟业印”朱文印、“下云”朱文葫芦印。“甲午”是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吴伟业时年46岁。
吴伟业是位有着多方面兴趣爱好的著名文人,社交圈子广泛。他与绘画界的名流杨文骢、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王时敏、王鉴等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受这些画界名流的影响,其画风亦随时尚,具有时代特点。此图为开合式构图,绘一河两岸的夏日风光。长松杂树,葱茏苍翠。山石圆浑秀润,呈雨后苔滑状。意境净洁平和,明显带有怡悦情性、寄心翰墨的文人写意画之审美情趣。
吴伟
吴伟(1459—1508年),字士英,又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一生经历了几次从宫廷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过程。幼岁家道破落,被湖广左布政使钱昕收养,即学绘画。17岁至南京,受到公卿士大夫器重,声誉渐著。20多岁时游京师,应召入宫,宪宗授以锦衣卫镇抚,待诏仁智殿,因个性倔强,不事权贵,不久即放归南都,在金陵一带藉画谋生。30余岁孝宗登位时,二次征召入宫,待遇更高,授官锦衣百户,御赐“画状元”印,并恩准荣归老家武昌祭祖,在京赐西街府第,但他不耐拘束的性格和对官场的认识,使其在入宫两年后即“称疾归,居金陵秦淮上” (明·何乔远《名山藏》),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职业画家生活。武宗继位后,于正德三年(1508年)再次召他入宫,他却因饮酒过度而猝死,年仅50岁。 吴伟恃才负气,放浪形骸,喜剧饮狎妓,常短褐垢脸,故创作也多狂放之迹。擅长山水、人物,山水承戴进衣钵,主宗南宋“院体”,更趋粗简放逸,也有融诸家之长的集大成面貌。人物画早年以工笔白描法为主,承北宋李公麟传统,后出现粗笔画法,呈水墨写意面貌,其源出自南宋马远、夏圭和梁楷“减笔画”。他是继戴进之后的“浙派”大家,以粗劲纵横之笔,挥洒淋漓之墨,进一步发展了雄健豪放之风,增强了力度、动感和气势,“浙派”后学主要宗法吴伟画风,故又有“江夏派”之称。
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1年),字骏公,号梅村等,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清初征为国子监祭酒,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辞官南归。善书画,山水宗法元人,笔墨温润秀雅,具有文人书卷气,与张学曾、王时敏、邵弥等书画家友善。精诗词,是娄东诗派开创者。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梅村集》。
邵弥
邵弥(1593—1641年),字僧弥,后以字行,号瓜畴,自称“瓜畴老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生布衣,性情耿介超俗。工诗文、书法,画仿宋元诸家,格调高秀。当时著名词人吴伟业曾作《画中九友歌》,将其列为“九友”之一。
王鉴
王鉴(1609-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元炤,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省)人,因明末曾官廉州知府,故人们常以“王廉州”称之。擅绘山水,宗法五代董源及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皴法细密,墨色浓润,以仿古功力深厚而备受人们称道。与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他们在清初画坛上形成了极强的复古势力,进一步规范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程式,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传世。
程嘉燧
程嘉燧(1565-1643年),字孟阳,号松圆、偈庵,其先为休宁(今安徽休宁)人,移居于杭州,后迁于嘉定(今属上海),晚年卜居于虞山(今江苏常熟)之拂水庄,名其室曰“耦耕”。所交俱一时名流,与李流芳、娄坚、唐时升并称为“嘉定四先生”。善画山水,学元代倪、黄二家,笔墨细净,风格清逸。工诗,风流典雅,为晚明大家。书法清劲,散朗生姿。著有《浪淘集》行世。
张学曾
张学曾(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17世纪),字尔唯,号约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山水画家。明崇祯六年(1633年)副贡,官中书,为苏州知府。书学苏轼,画善山水。山水师董源,出入于宋、元诸家,时笔苍墨秀,时萧疏简远,既妍而不甜,又枯而不涩。其与董其昌、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杨文骢、邵弥、王时敏、王鉴在吴伟业的《画中九友歌》中并称为“画中九友”。
王时敏
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父亲是明翰林编修王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举进士,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卿,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隐居,入清不仕。工隶书,善画山水,以元黄公望、倪瓒为宗,又受董其昌影响。他极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是清初画坛正统派的领袖,后世称“娄东派”,与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合称“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当时有很大影响。